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13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35篇
畜牧兽医   118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不同光照度对异养鞭毛虫Paraphysomonas sp.摄食及抑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影响,探讨鞭毛虫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共设6个光照度,分别是0、500、1200、2500、5000、10000 lx.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度对异养鞭毛虫种群生长率、微囊藻抑制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光照度为0~10000 lx时,鞭毛虫均能显著抑制微囊藻种群生长,抑制率达88%~94%,每个鞭毛虫摄食率高达32~49个/d.伴随着铜绿微囊藻数量的减少,不同光照度下的鞭毛虫种群数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鞭毛虫种群数量高达(18~35)×104个/mL,比初始浓度增加了3.6~7倍.光照度最高组(10000 lx)的异养鞭毛虫数量增长缓慢且快速下降,在试验的第3、4天,生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过高的光照度会抑制异养鞭毛虫数量的增长.异养鞭毛虫可生长的光照度范围为0~10000 lx,最佳生长光照度为0~5000 lx.  相似文献   
102.
育雏期肉鸡的发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长发育快 肉鸡在出生后的第1周用于生长的能量占总代谢能比例最高,用于维持的能量比例最低。育雏期肉仔鸡具有较高的生长率,1~4日龄的日均相对生长率达16%以上,在4~10日龄达到最大值,为199,6左右,14日龄以后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3%~14%。  相似文献   
103.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坡林分生长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的120 890株编表样木数据,编制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坡的主要林分生长率表,确定了y=a+blnx(y—林分生长率,x—林分年龄)为林分总长率和净生长率回归模型。经检验,本生长率表精度较高、适用性强,可供生产经营单位、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104.
应用大体解剖学技术,对0~20周龄父母代固始鸡小肠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小肠的长度、质量、周长等指标随周龄的增加而增长;小肠相对生长率和小肠指数则呈下降趋势;通过建立Logistic方程模型模拟小肠质量的生长变化,得到其生长方程:♂∶Y=37.95/(1+18.35e^-0.35t),♀∶Y=31.49/(1+13.63e^-0.31t)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旨在研究烁生肽@(SourceR peptide,SP)替代日粮中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效率、体组成成分以及脂肪和蛋白质保留效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3~4 g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基础日粮中用烁生肽R等氮替代日粮中0%(DO)、25%(D1)、50%(D2)、75%(D3)、100%(D4)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日粮.每组随机分配1种日粮,每天按体重的3%~5%投饲率分别在09:00和16:00两次投喂,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D1组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2、D0、D3、D4组依次降低;脂肪保留效率以D1、D2、DO、D3、D4的顺序逐渐降低,其中D3、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D1组蛋白质保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O、D2、D3、D4组依次降低,D3、D4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烁生肽R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内脏比、肝体比、体蛋白质含量、体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性不同.由结果可知,烁生肽@替代适宜比例(25%、50%)鱼粉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生长,并提高饲料、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06.
2010年进行了虾夷扇贝吊耳养殖试验研究。吊耳养殖分为一针四贝及一针二贝2种模式,经过6个月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笼养方式相比,吊耳养殖扇贝的壳高增长率、单贝质量、贝柱质量、台产量、台产值等指标具有较大优势,存活率、肥满度、出丁率等指标互有优劣。在吊耳养殖模式下,虾夷扇贝壳高的生长优势明显,其中一针四贝模式的生长优势最大。本试验中吊耳养殖扇贝的总体生长情况优于传统的笼养方式;综合对比2种吊耳养殖模式,一针四贝模式的养殖效果好于一针二贝模式。  相似文献   
107.
罗晓霞  黄翔鹄  李长玲 《水产学报》2017,41(8):1276-1285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度组(0.5×10~5、3×10~5、6×10~5、12×10~5、17×10~5个/m L),结果显示,食物浓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幼体生长率、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当食物浓度为3×10~5~6×10~5个/m L时,双齿许水蚤的发育速率、生长率及孵化率显著高于浓度最低组(0.5×10~5个/m L)和浓度最高组(17×10~5个/m L),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74~192 h,生长率为0.6~0.64μg C/d,孵化率为464.2~608.2个/雌。存活率则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浓度较低的0.5×10~5、3×10~5、6×10~5个/m L组的存活率均达80%,显著高于12×10~5及17×10~5个/m L组。食物浓度越高,生命周期越短。当食物浓度为3×10~5及6×10~5个/m L时,桡足类的内禀增长率均达0.237/d,比最低浓度组(0.5×10~5个/m L)及最高浓度组(17×10~5个/m L)高出28%~32%。研究表明,食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双齿许水蚤的种群增长,其生长繁殖的最适食物浓度范围为3×10~5~6×10~5个/m L。  相似文献   
108.
生物絮团对锦鲤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絮团对观赏鱼类生长影响及对养殖水质净化效果,通过设置对照组和生物絮团组(碳氮比为20:1)进行了锦鲤养殖效果对比试验。30d的试验结果显示,生物絮团组锦鲤的特定生长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成活率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池塘水质净化方面,生物絮团组的亚硝酸盐氮浓度和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生物絮团系统达到稳定后,生物絮团组的二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在锦鲤养殖中能有效净化池塘水质,同时可促进锦鲤生长。生物絮团通过实现饲料中蛋白质的二次有效利用,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09.
吴颖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9,31(4):395-400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时Q10值为2.74,21~25℃时Q10值为1.53,随温度的升高其灵敏度降低。综合本实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发现:饵料丰富(即投饵频次相对较高)时,高温(21~25℃)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饵料不足(即投饵频次相对较低)时,低温(17℃)也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0.
《渔业现代化》2009,36(3):69-71
生物絮凝技术应用于罗非鱼越冬为了保持池塘合适的水温,用聚乙烯膜覆盖在池塘上方并将水的交换率降至最低以提高池塘水温。为防止水质恶化,将淀粉投放进池塘以促进生物絮凝物的形成。覆盖聚乙烯膜的池塘水温很容易控制,温度比流人池塘的水高出0.4~4.9qC。当碳氮比(C/N)约为20时,即使在收获期放养密度高达20k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