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篇 |
农学 | 3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48篇 | |
综合类 | 77篇 |
农作物 | 1篇 |
水产渔业 | 7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园艺 | 14篇 |
植物保护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咸阳市城区可以乘坐快艇!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绿化让咸阳变得如此美丽。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渭河近堤绿化现场会上,记者看到,通过渭河近堤绿化工程的实施,咸阳变得更美了。 相似文献
63.
64.
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需水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河道生态系统为基点,考虑最原始的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合渭河河道的水文特点,认为渭河河道的生态需水包括两方面:河流的基本生态基流量为3.579455亿m3;河流输沙需水量为38.1424亿m3。河流基本生态基流量以早期未遭到人类破坏的河流(渭河1963-1983年)最小月平均实测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作为基准;河流输沙需水量以多年平均输沙量与多年最大月平均含沙量的平均值的比值来计算。渭河河道的生态需水合计为41.711亿m3。 相似文献
65.
为准确反映渭河水质现状,应用均值化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BOD5、CODCr、CODMn、NH3-N、TP、TN、氟化物等7个水质监测指标对2008—2009年渭河宝鸡段监测断面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主要断面总体水质良好,其中虢镇桥、蔡家坡桥的水质较差,为Ⅳ类水质。渭河宝鸡段区域性的污染随时间、空间不断变化。采用均值化灰色关联分析法,具有计算较简便,可操作性好,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特点,对渭河宝鸡段水质评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6.
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渭河流域关中段洪涝灾害共发生130次,平均每2.06年发生1次.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的大荔、华县、华阴、渭南、潼关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该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1级偏涝灾,3级大涝和4级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清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波动和流域自身的地形、降水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67.
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和多种数学建模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在美国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步骤下,对研究区进行了基于干旱、洪水、污染、水土流失4种风险源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干流、黄河小北干流、泾河和灞河的一级缓冲区内;低风险区主要位于植被覆盖度高的秦岭北坡海拔1300m以上的山地区和西安及高陵县内的部分地区。由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因此最后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区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进行了不同分辨率的渭河流域上游夏季降水及温度试验模拟及评估。[结果] 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两种方案模拟的气温略低于实际值,K-F方案和Grell-3方案误差分别为5.8%~10%及7%~12%。两种方案对降水模拟表现为偏高,降水随海拔高度和纬度变化不规律,误差分别为13%~39%和10%~25%。2 km分辨率下,K-F方案模拟的西南东南及西风气流较强,表现出垂直速度波动变化大,积云对流不稳定强烈,对流性降水偏多。Grell-3方案模拟的偏南暖湿气流较强,垂直速度较大,随高度增加较快,有利于大尺度强降水产生。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的气温及降水模拟对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K-F方案对气温模拟效果好于Grell-3方案,Grell-3方案对降水模拟效果优于K-F方案,尤其是强降水... 相似文献
70.
[目的]明确渭河甘肃段生态基流推荐值,揭示不同水文学方法计算渭河甘肃段生态基流的适用性,进而为渭河甘肃段生态基流保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北道水文站近65年月径流资料,采用Tennant法、传统年内展布法、改进年内展布法及基流比例法对渭河干流甘肃段的河流生态基流值进行了计算对比。[结果]Tennant法计算的渭河甘肃段控制站生态基流应控制在1.12~12.38 m3/s;传统年内展布法计算生态基流应控制在0.72~4.13 m3/s;改进年内展布法计算的渭河甘肃段控制站生态基流应控制在1.48~8.19 m3/s;基流比例法计算的渭河甘肃段控制站生态基流应控制在1.76~12.37 m3/s。4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河流平均生态基流分别占多年平均流量的16.89%,6.59%,12.69%,15.83%。[结论]基流比例法与改进年内展布法对于非汛期基流分配效果较为良好,基流比例法计算结果可作为渭河甘肃段生态基流推荐值,未来应加强河道的生态基流保障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