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01.
从皮肤溃疡的鮸状黄姑鱼检出弧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网箱养殖患病的Mian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患处分离到两株病原菌,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溶藻弧菌(Vir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片(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氟哌酸对该两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半静水法,研究了四氯乙烯对黄姑鱼幼鱼和三疣梭子蟹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在海水pH=7.85~8.04、T=24.4~25.5℃、S=25.9~27.3条件下,四氯乙烯对黄姑鱼幼鱼和三疣梭子蟹的96 h LC50分别为38 mg/L和64 mg/L,95%置信区间分别为28~68 mg/L和44~78 mg/L。四氯乙烯对黄姑鱼幼鱼和三疣梭子蟹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38 mg/L和0.64 mg/L。四氯乙烯对三疣梭子蟹和黄姑鱼幼鱼的毒性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103.
以双棘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为实验对象,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IGFs家族成员IGF3。双棘黄姑鱼IGF3 c DNA全长1 184 bp。氨基酸一致性分析显示,双棘黄姑鱼IGF3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一致性最高,仅为58.0%;与自身IGF1的2个亚型及IGF2相比,一致性分别低至26.2%、25.2%和21.9%。系统进化树显示鱼类IGF3基因先与IGF2聚类,再与IGF1汇聚构成IGF家族,最后IGFs与胰岛素聚类。组织表达模式显示IGF3在双棘黄姑鱼心脏、性腺、脑区均有表达,在性腺中表达最强。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IGF3在精巢发育期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卵巢成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此外,雌鱼在成熟期前、中、后脑IGF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而雄鱼各脑区IGF3表达趋势呈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IGF3可能参与了双棘黄姑鱼精巢发育和卵巢成熟期生殖功能的调节,且前脑可能主要参与了IGF3在性腺表达的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104.
浅色黄姑鱼脑垂体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色黄姑鱼脑垂体为材料,应用SMART~(TM)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技术,构建以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1( )为基础的浅色黄姑鱼cDNA文库。利用含Sfi I B酶切位点的oligo(dT)引物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含Sfi I A酶切位点的SMART核苷酸作为cDNA第一链在mRNA5′端延伸出去的模板,采用LD PCR引物合成双链cDNA,双链cDNA用Sfi I酶切和过柱分级分离后,与引入Sfi I酶切位点的pcDNA3.1( )-Sfi I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构建成脑垂体全长cDNA文库。经过质量鉴定,得到的原始cDNA文库含有约1×10~5个重组子,重组率为90%,插入cDNA片段长度范围约为0.4~3kb。研究为深入开展浅色黄姑鱼的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温度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胚胎孵化的最适水温和盐度,采用不同水温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14~28℃范围内均能正常孵化,最适孵化水温为18~20℃。孵化时数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孵化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盐度试验表明,在水温为18℃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25—32的海水中呈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在盐度14~45范围内均能孵化,适宜孵化盐度为26~32。盐度对初孵仔鱼全长有显著影响,盐度较低组仔鱼全长显著大于高盐度组(P〈0.05)。  相似文献   
106.
黄姑鱼人工育苗初步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Richardson)分布在太平洋西部沿海,属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卵浮性。我国的黄海南部、渤海湾、莱州湾;日本的土佐湾、有明海均有其  相似文献   
107.
日本黄姑鱼精子生理特性及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日本黄姑鱼精子部分生理特性及其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黄姑鱼精液pH值为7.0~7.5,精子密度为(11.23±2.78)×109/m l,精子寿命(229.33±17.16)s。在盐度为30~35,pH为7.5~8.5时,精子的活力最高,分别达到(88.33±2.89)%和(88±4.33)%。精子在室温(25℃)条件下,可存活24 h;在低温(4℃)条件下可以存活36 h。以D液作为稀释液,20%的乙二醇作为抗冻剂,利用快速降温法对精子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38℃水浴快速解冻,解冻后的精子获得最高的活力为(47±5.78)%。  相似文献   
108.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109.
黄姑鱼染色体识别与重复序列定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郑娇  曹款  杨安冉  张静  王志勇  蔡明夷 《水产学报》2016,40(8):1156-1162
黄姑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然而,由于细胞遗传标记匮乏,黄姑鱼染色体仍然难以辨识。为了提高黄姑鱼染色体的配对识别水平,本研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吉姆萨染色和荧光染色技术分析了黄姑鱼染色体的特征。以总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从而获得黄姑鱼染色体图谱,可使每对染色体呈现特定的荧光信号。依据GISH荧光信号分布模式,可以辨识黄姑鱼的24对染色体。18S r DNA FISH结果显示,18S r DNA只有一对信号,分布于1号染色体臂间,并与吉姆萨染色呈现的次缢痕、DAPI阴性带和DPI染色高亮区域同位。5S r DNA有一强一弱两对信号,信号强的一对分布于1号染色体着丝粒端,信号弱的一对分布于4号染色体的远端。端粒信号在所有染色体的端部显示,但个别染色体一端信号微弱。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黄姑鱼的细胞遗传标记,为解决黄姑鱼染色体辨识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石首鱼科染色体进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0.
鮸状黄姑鱼为新兴网箱养殖名优品种,它具有耐高温,适应性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等特点。本文拟就该鱼在网箱养殖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有更多的水产科技人员加入该鱼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