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溶藻菌RZ14菌株治理水华的效果,在调查泉城公园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水华较严重的映日湖作为该溶藻菌剂原位生物控制的测试水域,对该湖区叶绿素a、有机质、氨氮及总磷变化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映日湖水华现象严重,未达到一般景观用水V类标准,属重度营养化。经该溶藻菌剂生物治理后,水华消除,叶绿素a含量低于0.05 mg/L,CODCr清除率50.01%,BOD5清除率73.38%,氨氮清除率70.51%,总磷清除能力88.59%。通过原位试验,表明RZ14抑藻剂能快速消除水华现象,对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效果显著,可开发为溶藻菌剂应用于蓝藻水华的治理。  相似文献   
23.
《水产养殖》2013,(7):33
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发现,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对蓝藻水华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并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叠加,共同促进了蓝藻水华强度的增加。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蓝藻的生理特性分析,认为全球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有利于蓝藻的生长,而野外观测往往不能充分支持温度升高促进蓝藻水华发生的观点,因此亟需深入揭示气候变暖导致蓝藻水华强度扩张的机制以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4.
洋河水库"水华"形成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野外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观察了从藻类增殖到“水华”形成的全过程,定量研究了“水华”的形成与总磷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洋河水库发生“水华”的优势藻类为铜绿微囊藻,“水华”形成主要经过三个阶段,营养盐磷含量对“水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水华”发生所需藻类的生物量阈值为38.9μgChla.L-1,在总氮浓度为5.0 mg.L-1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内禀增长率随培养液中总磷浓度的上升而增加,总磷浓度超过0.50 mg.L-1时增势逐渐减缓,直至饱和,且二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磷是洋河水库“水华”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5.
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竞争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启华  赵林  谭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90-1991,2031
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培养液N、P含量变化,探讨其竞争优势.结果表明:单独培养时,水华束丝藻生长优势最显著,其次是螺旋鱼腥藻;共培养时,水华束丝藻完全被抑制,P含量较高时,螺旋鱼腥藻生长占优,P含量较低时,铜绿微囊藻占优.铜绿微囊藻和螺旋鱼腥藻均向水体中分泌或释放较多的含N化学物质,而水华束丝藻几乎不分泌或释放含N物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水华束丝藻和混合藻吸收的N、P比值分别为12.1、14.8、12.5和15.2,推测此比值是它们生长最适N、P比.该研究为解释自然水体中蓝藻水华优势种演替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6.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室内竞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进行藻类竞争实验,并通过模拟计算,分别得到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纯培养和竞争条件下的生长模式,并计算了2种藻之间的相互竞争抑制强度。纯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增长速率r分别为0.451/d和0.419/d,最大环境容量K分别为1414×104个/mL和812×104个/mL;混合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对小球藻的种间竞争强度为1.44,小球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种间竞争强度为0.9。  相似文献   
27.
采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一种在鱼池中经常形成水华的裸藻(Euglena SP.)的形态特点,包括藻体外形、裸藻红素、鞭毛、眼点、色素体及副淀粉等形态结构,并探讨了这种裸藻的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28.
微藻日益重要的生态作用,已逐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微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其中包括:光合制氢、固氮、利用微藻对水环境进行监测,改良水质,作为优质饵料、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分析了微藻爆发形成的水华、赤潮以及其产生相应毒素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的危害,并对微藻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9.
30.
为考察200L的中试培养箱和200mL的烧杯下藻类生长的差异,将含藻原水分别接种至营养(N,P,Fe)加富的烧杯、无加富的烧杯、加富的中试水箱和无加富的中试水箱4组容器培养,控制光暗比、温度、搅拌次数完全相同,检测培养周期叶绿素质量浓度与藻密度,绘制藻生长曲线.结果表明:烧杯中,加富组的ρChl-a质量浓度高达20000μg/L,蓝藻丰度高达96%,空白组ρChl-a的质量浓度为12000μg/L.中试水箱中,对照组与加富组ρChl-a的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最大值分别为49μg/L与63μg/L,种群结构与原水接近.方差分析表明:营养的F值仅为1.81,空间的F值高达22.32,空间对藻生物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与空间相关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恢复能力等因素是导致藻类生长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