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118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 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42.
梭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种培育 1.池塘条件 梭鱼苗种培育池的面积一般在1-5亩之间,水深1.0-1.5米,底质为泥砂土结构,池底平坦,要求保水性能好,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以利于进行池塘水体交换。养殖用水要求无污染,水质清澈,pH值7.2-8.5,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相似文献   
43.
梭鱼既可混养,又可主养,是提高和补充水体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根据梭鱼与中国对虾、凡纳对虾混养以及梭鱼主养的实例,总结了梭鱼池塘养殖技术;并指出梭鱼的池塘养殖要向可持续的生态环保型和科技型高效渔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4.
梭鱼(Mugil so—ing)地方名斋鱼(广东),红眼鲻、黄眼梭(福建、浙江、天津、河北、山东等)。分类学上隶属鲻形目,鲻亚目,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梭鱼肉味鲜美具有广盐性、广温性、杂食性、食物链短、生长快等适养优点,是最早被选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与对虾、罗非鱼、三疣梭子蟹混养产值更高。  相似文献   
45.
在沿海浅水坑塘中放养以尼罗罗非鱼为主,搭配放养鲢、鳙及梭鱼种,采取以投饵为主,施肥为辅的养殖方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罗非鱼的生长随坑塘面积的增大而减慢。  相似文献   
46.
梭鱼,俗称海子鱼、肉棍子,具有生长速度快、盐度适应范围广、抗病能力强等优点.梭鱼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历来是水产市场中的上品.长期以来,我市市场上供应的梭鱼均为海洋捕捞,受资源制约,市场梭鱼供应趋紧;发展梭鱼淡水养殖是扩大梭鱼养殖规模,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以及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2004年笔者开展了梭鱼和南美白对虾套养试验.  相似文献   
47.
48.
梭鱼,亦称“肉棍子”、“红眼鲻’等,是我国沿海珍贵的咸淡水养殖新品种。近些年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利用滩涂港汊及内河池塘等水域,人工养殖梭鱼面积已达2 000多公顷,平均每0.067公顷产鱼750多公斤。现将梭鱼的生态习性及人工繁殖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9.
梭鱼又名肉棍子、红眼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梭鱼属。梭鱼对盐度和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多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梭鱼是一个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养殖投资小、经济效益较高的优良水产养殖品种。近年来,不仅在沿海地区大力进行梭鱼养殖,而且在内陆淡水区域也逐步开始养殖。梭鱼既可主养,也可与淡水鱼类、蟹、虾混养,在池塘混养中能有效利用池塘饵料,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50.
日前,在沾化县海防渔港及套尔河口附近,出现了罕见的“冬季梭鱼汛”。笔者在码头装卸现场看到,来自北京、河北、天津及周边地区的鱼贩纷至沓来,纷纷抢购梭鱼。捕捞的规格在2.5kg以上的较大梭鱼,可卖到30元/kg;0.5kg以上的梭鱼,价格也在10元,kg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