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水产渔业   316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分析了近年来扇贝育苗生产效果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从水源选择、水质净化、饵料的选择与使用、亲贝的质量与数量、促熟培养以及苗种培育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2.
对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及栉孔扇贝的原料基本工艺特性及蛋白质的组成及特点进行研究。对其软体部分(贝柱、外套膜、内脏、鳃、生殖腺)的质量组成及一般化学组成进行测定,用Duncan多重比较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其相互间差异性。对分离提取的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胶原蛋白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分析,通过电泳图谱中蛋白质条带数目及分子量的分布情况比较得出3种经济贝类品种间和5种不同软体部分间各蛋白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相似文献   
73.
应用DGGE技术研究扇贝养殖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寅嵩  李赟  王娜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12,36(1):140-147
为了研究扇贝养殖海区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明确养殖扇贝发病时期高丰度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种类,探讨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与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水平传播的可能关系。于2009年和2010年从青岛流清河湾扇贝养殖海区采集了9个月份的海水样品,经25和3 μm的滤膜过滤收集海水中3~25 μm的浮游生物,扩增18S rDNA可变区序列,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对扩增序列进行分离以分析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养殖海区微型真核生物包括甲藻、纤毛虫、眼虫、定鞭藻、硅藻、盘蜷虫、隐藻、领鞭毛虫、变形虫和Cercozoan,其中甲藻类和纤毛类生物的最高相对丰度分别达41.0%和38.2%,是海区的优势种类。各月份DGGE谱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7、8、9月份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中肋骨条藻在扇贝发病前后均有分布。结合相关扇贝AVNV已有的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中肋骨条藻是AVNV水平传播的参与者之一,但海区中广泛分布的甲藻和纤毛虫与AVNV传播的关系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4.
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自然感染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3月对导致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可疑病原进行了系统调查 ,在栉孔扇贝体内发现 1种细胞内寄生原核生物。根据该原核生物超微形态结构及所形成的包涵体形态特征及染色性质分析 ,初步确定为类立克次体 (Rickettsia likeorganisms ,RLO)。该RLO大小为 (3.6 2 3± 1.4 35 ) μm× (1.343± 0 .32 6 ) μm (n =4 5 ) ,主要寄生在栉孔扇贝的鳃、消化腺的上皮组织中。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水温及栉孔扇贝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人工感染试验证明 ,RLO可引起栉孔扇贝感染 ,但不形成大面积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 ,RLO对栉孔扇贝不具明显的致病性 ,不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
饥饿对不同体重组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温20±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不同体重团头鲂(141.3±4.23g,96.5±2.88g和76.8±3.17g)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体重均在饥饿14d后出现显著下降(p<0.05),至28d时平均降幅为18.78%。饥饿过程中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逐步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持续下降,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血糖浓度相比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对饥饿更为敏感,饥饿7d后即出现显著下降(p<0.05),总胆固醇浓度在饥饿14d后差异尚不显著(p>0.05),21-28d期间才显著下降(p<0.05),甘油三酯浓度则在饥饿期间持续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说明饥饿对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显著(p<0.05),体重差异对上述主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6.
77.
为了优化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选育中的亲贝选择策略,以长岛海域栉孔扇贝浅红和棕黄两个壳色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前耳长(X4)、绞合线长(X5)、绞合线宽(X6)6个形态性状,以及湿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3个重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两种壳色群体整体及其雌雄群体与重量性状显著相关的形态性状,分别构建栉孔扇贝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间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闭壳肌重的变异系数最高(0.30);棕黄雄性群体壳宽与闭壳肌重不相关,其余群体6个形态性状与3个重量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浅红群体、浅红雄性群体、浅红雌性群体、棕黄群体、棕黄雄性群体、棕黄雌性群体中对湿重(Y)、软体重(Z)直接影响程度最大的形态性状均为壳长,壳长对湿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602、0.645、0.580、0.527、0.752、0.343,壳长对软体重的通径系数依次为0.677...  相似文献   
78.
取体长分别为3和5 cm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置室内水泥池流水暂养1周后,进行盐度和pH变化对其存活、呼吸、摄食及消化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96 h的半致死盐度为25.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暴露24 h的实验结果为,栉孔扇贝随盐度的降低,出现耗氧率升高,随后逐渐下降,到盐度15时不再耗氧而死亡;滤水率和淀粉酶活性随盐度降低而降低,盐度为15时完全不滤水,淀粉酶完全失去活性.小个体栉孔扇贝耐低盐能力较大个体的略大些.pH降至7.8以下时开始对栉孔扇贝的存活产生影响,降至7.6时,48 h后死亡率为35%左右;7.2时达50%;降至7.0时扇贝不能存活.大个体栉孔扇贝对海水pH变化略敏感于小个体.  相似文献   
79.
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注射不同密度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于注射后6,12,18,48,72h测定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结果表明:5×107cell.mL-1,5×108cell.mL-1组血淋巴中CAT活性均有升高趋势,其中5×108cell.mL-1组在18h极显著增加(P≤0.01),24h显著增加(P≤0.05)。5×108cell.mL-1组SOD活性最初表现为抑制,在12h和18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后明显升高,5×107cell.mL-1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肝脏中ALP活性在18h与对照组相比,5×108cell.mL-1组极显著升高(P≤0.01),5×107cell.mL-1组显著升高(P≤0.05)。注射后ACP活性有明显升高的趋势,5×108cell.mL-1组在12h和18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注射后24h5×107cell.mL-1,5×108cell.mL-1组活性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0.
栉孔扇贝秋季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0日~2005年5月9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贝类育苗场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秋季苗种培育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2004年11月中旬得到的壳高约0.1cm的秋季苗种2.2×106粒,在育苗池中暂养,12月份当水温降到8℃左右时移秋季苗种到保温效果比较好的藻类培育池中培养,苗种可安全过冬。次年5月当海区水温回升到10℃左右时将该苗种移到海上养殖区。2005年5~12月,通过对秋季苗种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d)在0.22±0.30~3.18±0.41之间,壳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L=0.8101H-0.076,壳高、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0.1521H2.6268,W=03625L2.2191,成活率(%)在85±2.45~97.2±2.0之间。5~12月栉孔扇贝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顺利地度过了夏季高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