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6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39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武小曼  方红  聂品  昌鸣先 《水产学报》2020,44(9):1525-1538
组蛋白是染色体核小体的重要组分,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基因转录、个体发育等不同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鱼类组蛋白基因是否存在核苷酸的多态性以及组蛋白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会影响鱼类的抗病力,本实验以斑马鱼和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克隆了组蛋白H2A的全长开放阅读框;利用过表达技术、菌落平板计数、感染存活分析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不同变异体在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实验发现鱼类组蛋白H2A存在着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异体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0%~100%;而两两H2A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体氨基酸序列之间最多只有3个位点存在差异。通过体内和体外抗菌实验可知,斑马鱼和草鱼组蛋白H2A核苷酸的多态性显著影响H2A的抗菌活性。此外,筛选出的抗菌组蛋白H2A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异体在斑马鱼体内的过表达,不仅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还能显著增强斑马鱼对杀鱼爱德华氏菌感染的抗病力。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抗病作用的组蛋白H2A免疫保护原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对不同色温光源的选择及趋光反应,采用了暖白光(3122 K)、中性光(4021 K)和冷白光(6567 K)3种不同色温的光源,采用水平光梯度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了白色光源光照环境对体长2.5~3.5 cm斑马鱼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对3种色温的瞬时反应强度为暖白光组(5 s)>冷白光组(15 s)>中性光组(25 s);斑马鱼区域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近光区较高、过渡区较低、弱光区较低、远光区较高的U形分布,3种色温情况下出现U形分布的时间分别为3、2、4 min;短时间曝光(1 min)内斑马鱼对3种色温光照环境的敏感程度为中性光组>冷白光组>暖白光组;长时间曝光(30 min)内斑马鱼正趋光性最强,其中,暖白光组第30 min时趋光指数为+0.127,中性光组第30 min时为+0.04,冷白光组第25 min时为+0.113,即暖白光组>冷白光组>中性光组。研究表明,斑马鱼对暖白光光照环境更为敏感,但相较于中性光和冷白光快速反应式的趋向性,暖白光的适应过程表现为缓慢的趋向性,且为稳定的正趋光性。  相似文献   
23.
为了在斑马鱼中探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在生长调控中的作用,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首次构建了可稳定遗传的nos2a缺失型(nos2a-/-)斑马鱼家系.通过监测其生长过程发现,nos2a-/-斑马鱼的整体生长趋势较nos2a正常型(nos2a+/+)斑马鱼偏低,且nos2a-/-成鱼的体型显著...  相似文献   
24.
为优化斑马鱼(Danio rerio)石蜡切片制作技术,以斑马鱼心、肠、肝脏为材料,研究了斑马鱼石蜡组织的切片制作方法,并采集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实验方法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斑马鱼石蜡组织切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17种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方法]以100尾平均体长为3.5cm的斑马鱼为试验动物,选用肉桂、薄荷、丁香、黄连、黄柏、黄岑、八角、山萘、乌梅、枝子、诃子肉、苦参、虎杖、黄精、黄芪、连翘、酸枣红作为诱食剂进行3组诱食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单方筛选试验:将17种中草药分别以2%的添加量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梯度试验:从单方试验中选出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浓度为0.5%、1.0%、1.5%、2.0%、2.5%、3.0%,不添加任何中草药作为对照组。两两组合试验:根据单方试验结果进行两两组合试验,中草药添加量各为1.0%。[结果]虎杖、八角、薄荷、黄芪、连翘、肉桂、黄连、酸枣红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显著;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得出浓度2.0%虎杖、浓度1.0%薄荷、浓度2.0%八角、浓度3.0%黄芪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两两混合试验中浓度1.0%虎杖和浓度1.0%八角混合物对斑马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斑马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性腺体衍生因子基因(gsdf)在斑马鱼Danio rerio精巢发育过程中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模型,提取了斑马鱼精巢总RNA,逆转录合成c DNA,并以其为模板,用RT-PCR法扩增得到gsdf基因,构建了以小鼠gamma-crystalin启动子启动的斑马鱼gsdf基因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融合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Tg (Crystal-pro-gsdf-2A-egfp),采用显微注射技术注射该质粒至1细胞期的斑马鱼受精胚胎中。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19尾能在眼部晶状体中特异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F0代斑马鱼,将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斑马鱼同野生型(WT)非转基因斑马鱼杂交,最终获得能特异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F2代,且gsdf基因能在斑马鱼眼部晶状体中特异表达并稳定遗传。研究表明,在斑马鱼上建立的Tg (Crystal-pro-gsdf-2A-egfp)转基因品系,为研究和观察斑马鱼精巢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3,3'-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表观毒性影响.试验证明4.32 mg/L以上高浓度的二甲基联苯胺都能导致斑马鱼受精卵发生卵黄凝聚,使胚胎发育终止而死亡.低浓度下2.16 mg/L的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受精卵的发育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但有近一半的胚胎存活,这可能是影响其胚胎发育成活的一个临界浓度;还发现低...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多效唑对水生生物在组织水平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多效唑不同浓度暴露下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体内2种解毒代谢酶和2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雄性斑马鱼比雌性更容易受到多效唑的胁迫,各种酶在斑马鱼体内的变化规律不同。多效唑对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现为激活-抑制-恢复,对雌鱼SOD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但影响不显著;对雌鱼过氧化物酶(POD)表现为抑制,对雄鱼POD的抑制在后期才有所表现;对雌鱼羧酸酯酶(Car E)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激活,后期恢复,对雄鱼Car E整体表现为激活;而对雄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则表现为高浓度中后期产生抑制,对雌鱼GST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或激活效应。[结论]雄鱼体内Car E的活性在多效唑较低浓度下最先做出应激反应,可作为污染物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农药对农田环境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弧菌Q67和斑马鱼作为受试生物,研究多菌灵杀菌剂对其的急性毒性,从而初步评价该杀菌剂农业生产应用中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结果]22%多菌灵杀菌剂对青海弧菌Q67的EC_(50)为7.70 mg/L,pEC_(50)为2.11;22%多菌灵杀菌剂对斑马鱼的24、48、72、96 h LC_(50)分别为8.53、8.39、8.07和7.64 mg/L;斑马鱼的安全浓度为0.76 mg/L。[结论]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对鱼类毒性评价标准,判断22%多菌灵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属中毒。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Cu2+、Cd2+、Cr6+对斑马鱼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探讨重金属对斑马鱼毒性大小。[方法]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斑马鱼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Cu2+、Cd2+和Cr6+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结果]Cu2+暴露1d胁迫斑马鱼SOD和CAT为诱导效应,胁迫POD为抑制-诱导-抑制效应,Cu2+暴露7 d胁迫斑马鱼SOD为诱导效应,胁迫POD和CAT为抑制效应;Cd2+和Cr6+暴露1 d和7 d胁迫斑马鱼SOD和CAT均为诱导效应,胁迫POD为抑制效应。且暴露1 d和暴露7 d酶活性变化均显著。[结论]Cu2+、Cd2+和Cr6+单一胁迫斑马鱼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变化显著,在短时间和低浓度暴露下,Cr6+毒性作用最显著;在短时间中、高浓度暴露下,Cd2+毒性作用最显著;长时间暴露时,Cu2+毒性作用最强,可为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