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林业   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0篇
  10篇
综合类   37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841篇
畜牧兽医   16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化学感觉和机械感觉与鱼类摄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的摄食行为是多种感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在摄食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是不同的。对于底层活动、夜间活动、深水活动的鱼类,由于生存环境光线较弱,非视觉器官,如化学感觉器官、电觉器官和侧线机械感觉器官等在摄食行为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化学感觉和机械感觉与鱼类摄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嗅觉化学感觉和侧线机械感觉在鱼类捕食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多样性指数等在评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时显得说服力不足,而摄食功能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根据2012年8月对浙江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实验,分析该海域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的组成、空间及数量分布,并进行相关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以肉食者和滤食者占较大优势,食碎屑者、植食者和食底泥者次之,杂食者最少;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布尔小笔螺、寄居蟹、扁平管帽螺、甲虫螺和四齿矶蟹等,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短石蛏和布氏蚶等,植食者的优势种为钩虾、单一丽口螺和锈凹螺等;各摄食类群水平分布较均匀,垂直分布受水深和摄食饵料的限制;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健康状态呈虚弱水平,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83.
采用养殖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下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选择大、中、小3种规格鲻鱼,体质量分别为(16.25±0.88)g/尾,(29.00±1.73)g/尾,(42.93±1.08)g/尾,将养殖沉积物收集后投喂鲻鱼,在自然水温为21.5~25.5℃流水系统中养殖46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排粪率以及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6.25±0.88)g/尾鲻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2.93±1.08)g/尾,特定生长率与鲻鱼体质量呈负相关。3种规格鲻鱼摄食率和排粪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升至25.5℃时均最高,(29.00±1.73)g/尾鲻鱼摄食率和(16.25±0.88)g/尾鲻鱼排粪率整体最高。(29.00±1.73)g/尾鲻鱼对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63%,82.15%,44.24%。鲻鱼对养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的移除量分别为0.619g/(kg·尾),0.043g/(kg·尾),2.746mg/(kg·尾)。研究表明,鲻鱼摄食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生长效果良好,不但可以利用养殖环境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为鱼虾混养模式中的鲻鱼规格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于2014年春季对济南南部山区的5个水库的底栖动物特征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目14种,以双翅目为主,双翅目的种类和密度均为最高。底栖动物可划分为刮食者、滤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4种功能摄食类群,代表性类群为收集者,收集者种类和密度均高于其他类群。水库中出现的耐污染物种较多,说明水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85.
采用静水清滤法,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和大珠母贝(P.maxima)稚贝的摄食节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珍珠贝岸基养殖时的科学投喂和管理提供参考。试验所用合浦珠母贝稚贝壳长(2.49±0.11)cm,大珠母贝稚贝壳长(2.14±0.16)cm。试验所用海水pH 7.79、盐度33.1、水温24~26 ℃,饵料为扁藻。通过测定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这8个时间点的摄食率,得到昼夜摄食节律。结果表明:除6:00~9:00时间段合浦珠母贝比大珠母贝摄食多外,其余时间段大珠母贝的摄食率均大于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一天的摄食总量显著高于合浦珠母贝的摄食总量。合浦珠母贝稚贝与大珠母贝稚贝的昼夜摄食节律相似,在0:00时摄食率最高,在6:00时摄食率最低,没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86.
泰国笋壳鱼学名“云斑尖塘鳢”,原产于东南亚的江河、水库和湖泊中,喜栖于水底的洞穴或石缝中,有占地性,其活动范围就在栖息地附近,主动摄食能力不强.多在夜间活动。生活时体色为黄褐色.容易随生活环境而变色。可适应酸碱度为5的酸性水体及盐度为15的咸淡水。  相似文献   
87.
蔡伟强 《福建畜牧兽医》2003,25(5):37-37,38
球虫病是养鸡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长期的基层实践,提出"三联"疗法,采用这一疗法治疗近200例共20万羽鸡的小肠球虫病,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方法报道如下,以便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8.
89.
王新荣 《农家致富》2011,(22):40-41
黄鳝通过摄食活动才能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而只有营养丰富的饲料才能使其更好地摄食。因此,确定有利于黄鳝生长的饲料种类尤为重要。一、饲料的种类一般来说,黄鳝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鱼类,并且要求饲料鲜活,不食腐烂动物性饲料。就人工养殖来说,黄鳝的饲料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1.动物性鲜活饵料这类饲料主要有黄鳝喜食的蚯蚓、蚕蛹、蝇蛆、  相似文献   
90.
CART肽作为新近发现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肽类物质,参与动物体内多种生物功能的调节.本文就其对动物采食量、摄食行为方面的影响,以及其调节途径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