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7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82篇
水产渔业   571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21.
梭鲈幼鱼摄食与生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性转换期的梭鲈(体长2—3cm),除摄食活鱼外,通过人工驯食还可以摄取鱼肉和人工配合饵料。其体长—时间回归方程为:L=0175+0088t-1171×10-4t2(t:39—315天),体重一体长回归方程为:W=00219L2.6810,鱼体三维形态类似黄颡鱼  相似文献   
822.
《淡水渔业》1974,(8):F002-F002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于1973年秋至1974年春进行了中华鲟幼鱼培育试验,现已初获成功。幼鲟生长已达380——400毫米,体重达120——225克。现已进入水库成鱼试养和江河放流增殖鲟鱼资源的阶段。  相似文献   
823.
瓣结鱼的胚胎及幼鱼发育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谢恩义 《水产学报》2002,26(2):115-121
首次记述了瓣结鱼的早期发育过程,对其胚胎及幼鱼发育各期特征先后进行了3次较为仔细的观察,并记述了胚胎发育的积温、积累度时值以及从孵化到105d的幼鱼的生长数据。成熟卵直径1.7~1.9mm,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外膜径达2.5~2.7mm,具粘性。在水温20.5~23.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71h7min孵化,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6mm,经65~72d,幼鱼发育基本完成,对瓣结鱼胚胎发育的下限温度及早期发育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24.
【目的】研究大豆球蛋白(Glycinin)对幼鲤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初始体质量为(10.12±0.08)g鲤稚鱼和初始体质量为(116.89±0.13)g鲤幼鱼为试验对象,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鲤稚鱼和幼鱼的饲料等氮(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36%)等能(总能分别是16.9和15.2 MJ/kg),大豆球蛋白的添加梯度为0、3.0%、6.0%、9.0%、12.0%,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结果和结论】在鲤稚鱼和幼鱼的配合饲料中,不同比例添加大豆球蛋白,会导致其生长性能不同程度地下降.鲤稚鱼3.0%、6.0%、9.0%和12.0%组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鲤幼鱼3.0%组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6.0%、9.0%和12.0%组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大豆球蛋白的添加量增加,鲤稚鱼和幼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3.0%组鲤稚鱼和幼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6.0%、9.0%和12.0%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鲤稚鱼和幼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鲤稚鱼配合饲料中大豆球蛋白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3.0%;鲤幼鱼配合饲料中大豆球蛋白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6.0%.  相似文献   
825.
本文对丁鱥不同生长阶段鱼体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微量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丁鱥不同生长阶段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有明显差异。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亲鱼均高于幼鱼和成鱼、成鱼均高于幼鱼;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总量,成鱼和亲鱼均高于幼鱼;同时,成鱼和亲鱼肌肉中高不饱和脂肪酸花生三烯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烯酸和EPA、DHA含量明显高于幼鱼肌肉。成鱼和亲鱼肌肉中微量营养元素铁和锰含量显著低于幼鱼(二指标两者均P<0.05);亲鱼肌肉中锌含量显著低于成鱼和幼鱼(两者P<0.05),成鱼显著高于幼鱼(P<0.05);亲鱼肌肉中铜含量显著低于咸鱼和幼鱼(两者P<0.05)。  相似文献   
826.
研究鲢幼鱼在静水且黑暗处理下对不同气量气泡幕的响应,并观察发现其中的逃避行为,探究其在应对不同气量气泡幕时的行为策略及响应关系,为过鱼设施诱驱鱼手段的利用提供依据。鲢幼鱼体重(14.62±1.84)g、体长(11.68±0.56)cm。试验装置为自制钢混结构水槽,水槽中间位置底部铺设PVC管,上侧顶端布置小孔。气量设置:对照组0,试验组10、20、30、40、60、80、100和120 L/min。每次试验结束后更换试验鱼进行下一次试验。观察记录试验鱼在气泡幕前的折返情况、尝试距离和逃逸方式。结果表明:(1)对照组通过率(100%)显著高于试验组(平均53%),20、30 L/min时通过率最低,为40%;(2)对照组鲢幼鱼的尝试距离(229.6 cm)大于试验组的平均尝试距离(152.4 cm),对照组与30 L/min组之间鲢幼鱼尝试距离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0 L/min气量组鲢幼鱼的尝试距离最小;(3)鲢幼鱼对气泡幕的通过率与尝试距离呈正相关,30 L/min工况下鲢幼鱼的通过率与尝试距离相对应,均为所有试验组中最小;(4)鲢幼鱼的逃逸次数占比随着气量的增大而增加。声场和水流流场的耦合作用对鱼趋避气泡幕行为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82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玉米脱水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含量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720尾初重为(13.00±0.01)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为8个组,每个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D3、D6、D9、D12组为不加酶对照组,分别饲喂以玉米DDGS替代基础饲料中3%、6%、9%、12%鱼粉的试验饲料;D3+、D6+、D9+、D12+组为加酶试验组,分别饲喂以玉米DDGS替代基础饲料中3%、6%、9%、12%鱼粉并添加木聚糖酶(活性为120 163U/g,添加量为20g/t)和纤维素酶(活性为13 424U/g,添加量为300g/t)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9周。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饲喂相同玉米DDGS含量的饲料时,加酶试验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高于不加酶对照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各组大菱鲆幼鱼摄食率以及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大菱鲆幼鱼饲喂相同玉米DDGS含量的饲料时,加酶试验组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高于不加酶对照组,其中D9+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D9组显著升高(P0.05),D3+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D3组显著升高(P0.05),D12+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D12组显著升高(P0.05)。大菱鲆幼鱼饲喂相同玉米DDGS含量的饲料时,加酶试验组大菱鲆幼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较不加酶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的含量较不加酶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在不同玉米DDGS含量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对饲料的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829.
中华鲟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然患细菌性败血症的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从濒死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zhx20120301)。结合传统细菌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株细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mas veronii)。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导致健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死亡,并呈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再分离菌株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多粘霉素B、恩诺沙星、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830.
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针对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的网目选择性,于2017年8月在黄海南部的海州湾水域进行了不同网囊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的套网法拖网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下主要渔获的逃逸率与幼鱼的释放效果,并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权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渔获逃逸率逐渐增加,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显著,从生态保护方面考虑,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网囊网目尺寸可放大至80 mm以上;当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6 mm时,释放效果显著,当网目尺寸大于56 mm时,经济效益损失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权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将56 mm作为制定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