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7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80篇
水产渔业   571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草鱼幼鱼对烟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鱼幼鱼的初始体重为(12.43±0.80) g,试验分为7组,其饲料中烟酸含量分别为5.1、9.8、16.6、32.2、66.7、130.1、271.5 mg·kg-1,每组设3个重复,每桶30尾鱼,日投喂率2%~3%,饲养试验周期为8周.研究不同含量烟酸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烟酸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①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草鱼幼鱼的存活率,对草鱼幼鱼肥满度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32.2 mg·kg-1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差异;②添加烟酸对草鱼全鱼水分、灰分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中烟酸含量为66.7 mg·kg-1时,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9.8 mg·kg-1组;③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16.6 mg·kg-1及以上时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和9.8 mg·kg-1组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烟酸的最低需求量为25.5 mg·kg-1.  相似文献   
802.
在水温22~24℃,pH7.0左右的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密斯特黄彩鲶(Mystus sp.)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密斯特黄彩鲶的鱼苗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期(初孵至第5天)、晚期仔鱼期(第6~10天)、稚鱼期(第11~20天)和幼鱼期(第20天以后)。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12 mm,卵黄囊体积1.63 mm3;仔鱼第3天开始摄食,第5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鱼苗主要外部器官主要集中在晚期仔鱼阶期和稚鱼期内形成。仔鱼在饥饿状态下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出膜后第6天,为84.0%,其饥饿的不可逆点则为出膜后第8天,第8天以后即进入不可逆PNR期,至第11天绝大部分饥饿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803.
在水温为 1 6~ 1 9℃的条件下 ,进行了敌百虫 ( 90 %晶体 )、NaCl、ClO2 、甲醛、CuSO4和FeSO4合剂 ( 5∶2 )对湖白鲑幼鱼 ( 2 2~ 74mm)的耐受性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湖白鲑幼鱼对 5种水产常用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 :敌百虫 ( 90 %晶体 ) >CuSO4和FeSO4( 5∶2 )合剂 >甲醛 >ClO2 >NaCl。NaCl、ClO2 、甲醛、CuSO4和FeSO4合剂 ( 5∶2 )可以作为湖白鲑的鱼病防治药物使用 ,敌百虫 ( 90 %晶体 )不能作为湖白鲑的鱼病防治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804.
采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制的"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对不同繁殖群体亲种,不同繁殖群体交配所得受精卵、胚胎及仔稚幼鱼的河豚毒素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群体亲鱼组织器官毒性差异大,亲鱼眼珠、精巢为阴性,皮肤、肌肉、肝脏、卵巢呈现不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16.2%、40.5%、40.5%;养殖繁殖群体亲鱼皮肤、肝脏为阳性,野生繁殖群体亲鱼肝脏和雌性性腺河豚毒性阳性检出率比养殖繁殖群体亲鱼高;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河豚毒素均为阳性,早期胚胎为阳性,后期胚胎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受精卵、胚胎河豚毒素皆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为阳性,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野生群体雌性亲鱼与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鱼河豚毒素为阴性,稚鱼、早期幼鱼为阳性,后期幼鱼为阴性;养殖群体雌性亲鱼与野生群体雄性亲鱼、养殖群体雄性亲鱼交配组仔稚鱼河豚毒素皆为阴性。  相似文献   
805.
系统介绍了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海水驯化实验。实验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幼鱼耐盐性(对盐度变化适应性)较强,完全可以在28‰以下的海水盐度下生存、生长。在盐度循序增加的条件下(设定每两天增加4‰),该种实验鱼能够适应。幼鱼耐盐死亡临界点可能为28‰,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06.
研究了军曹鱼胚后发育阶段不同日龄生长情况及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包括胚后发育不同阶段消化酶活力最适pH的变化及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军曹鱼仔、稚鱼的全长、体重与日龄之间呈幂函数相关;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蛋白酶活力虽有波折,但整体不断增大;蛋白酶在7日龄出现1个低谷,应是一个饵料转换的关键时期.军曹鱼胚后发育不同阶段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显示其稚鱼和幼鱼白天的蛋白酶活力远大于夜间且出现多个峰值,与其摄食情况存在一致,稚鱼和幼鱼蛋白酶都在12:00前后出现最高峰.在军曹鱼胚后发育不同阶段,鱼苗的蛋白酶最适pH值从仔鱼期的6.4逐渐升高到幼鱼期的7.5.  相似文献   
807.
杨吝 《水产科技》1996,(4):42-46
在日本茨城县,以沿岸浅海域虾类(鹰爪虾、戴氏赤虾)为捕捞对象的底拖网(虾板拖网和自家用饵料板拖网)渔业是准许的。该渔业主要在秋季至春季10-30米水深海域进行作业,但同期同海域又是鲆、鲽类等幼鱼生息的海区,使用相同的渔溯兼捕幼鱼正成为—个大问题.特别是在茨城县,为了增殖牙鲆,从1995年起,新栽培渔业中心计划放流200万尾牙鲆幼鱼。但由于底拖网的捕捞,担心大量放流幼鱼也许被兼捕,  相似文献   
808.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 d、4 d、8 d、12 d和16 d后恢复投喂16 d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 d、8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 d、16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 d、8 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 d、16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809.
浙江省沈家门沿岸水域石斑鱼幼鱼标志放流与重捕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薄治礼 《水产学报》1999,23(3):304-307
石斑鱼属(Epinephlus)是名贵的岛礁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暖水域,栖息场所为沿岸岩礁、珊瑚礁岩穴或缝隙,一般为夜行性,白天隐藏于岩穴中[颜枝麟1979]。石斑鱼渔业生产实践证明,某一渔场一经开发利用若不加以繁殖保护,资源容易衰败,因此进行增殖放流十分必要。1980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曾对石斑鱼成鱼作过试验并取得重捕结果[薄治礼等1983],日本德岛县水产试验场鸣门分场曾于1989年5月底在鸣门海峡附近的龟浦港进行石斑鱼幼鱼标志放流[周晨光1990]。这项工作我国比日本早些,1987年…  相似文献   
810.
为了探讨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幼鱼对间歇性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在水温(19 ± 2)℃,PH 7.2,盐度3.5,含氧量6 mg/L的条件下,对相同日龄(36日龄)、相似大小的梭鱼幼鱼分别投喂1 d 2次、1 d投喂1次、2 d投喂1次、4 d投喂1次和8 d投喂1次(设为S0,S1,S2,S4和S8组),循环投喂21 d,于22 d取样,并测量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肛前长等性状。采用解剖,Bouin’S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等技术,对不同实验组梭鱼幼鱼的消化器官形态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食道、胃和肠道上皮层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的大小,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间歇性饥饿对其组织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幼鱼行为上,S0、S1组集群性较强,运动迅速,S4、S8组集群性减弱,受惊吓呈分散分布,且运动性稍差。形态结构方面,S0组个体增长幅度最大,几乎与同期池养育苗的幼鱼生长相同,S1组个体稍小,体质量上与S0组存在显著性差异,S4、S8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头大身小,胃体积减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深红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0组间组织变化小,不明显。S1、S2组黏液细胞的显著增多;胃腺细胞发达,但分泌颗粒较小,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S0和S1组纹状缘高度无显著变化,S1组到S4组,纹状缘高度渐小甚至不规则,S4、S8组纹状缘高度显著降低。此外,S8组消化道变化最为明显,胃肠黏膜中内分泌颗粒减少,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前肠到后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显著变小,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梭鱼幼鱼在应对短期间歇性饥饿时,能相应调节自身的形态组织结构,存在补偿效应,但当间歇性饥饿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间以后,鱼类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将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