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7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90篇
水产渔业   575篇
畜牧兽医   8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朱国霞  白东清  李玉华  马静  吴旋  宁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33-18234
[目的]研究12种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为斑马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以200尾平均体长为3cm,体重为1 g,60日龄的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选用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栀子、苦参、乌梅、诃子肉等12种中草药,以2‰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进行单方筛选试验,并根据单方试验结果选取诱食效果较好的中草药进行梯度试验和两两组合试验,分析不同中草药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结果]苦参、栀子、黄岑和山萘的诱食效果较好;4种中草药梯度试验结果表明,2‰栀子、5‰苦参、5‰黄岑和2‰山萘对大菱鲆幼鱼诱食效果最好;在复方试验中,2‰栀子与苦参混合物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最好。[结论]对大菱鲆幼鱼的诱食效果与中草药种类和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42.
参照鮨科鱼类胚后发育时期划分的一般方法,结合豹纹鳃棘鲈的形态特征将其胚后发育时期划分为仔鱼期(分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并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记录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豹纹鳃棘鲈体型修长,幼鱼通体红色,在鱼体上有数列排列整齐的蓝色或黑色斑点;在早期发育阶段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绝对平均长度可达13.12mm和10.19mm,而臀鳍发育较慢,当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开始回收时其臀鳍棘才开始长出。  相似文献   
43.
为合理利用我国北方海区对虾资源,每年秋季在渤海使用机动渔船双拖网捕捞生产。由于渤海既是主要的对虾渔场,又是多种经济鱼类产卵繁殖和幼鱼生长的良好场所。在拖网捕虾的同时,大量捕到当年的幼鱼,损害渔业资源。因此,在1974—1977年研究一种能够多捕对虾、大量释放幼鱼的新型双拖网。新型网的主要特点如下:它的天井网比原型网长一倍左右,并增加侧网使网口的覆盖面积和网高相应扩大,防止对虾接触网具后弹跳逃逸;将囊网网目放大到50毫米,以释放网内的幼鱼。试验效果较为满意。在模型网水槽试验中,新型网的主要优点是阻力较小、网口较高和网口前方覆盖面积较大。捕捞生产试验证明可以增产对虾40%以上,少捕幼鱼不少于60%。  相似文献   
44.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高露姣 《水产学报》2004,28(3):279-284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5.
岱衢族大黄鱼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美芬 《河北渔业》2006,(10):40-42
介绍了大黄鱼亲鱼室内常温越冬、提温培育促熟、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成功,获得受精卵320万粒。优质受精卵在控温、增氧、控光照等条件下,孵出仔鱼288万尾,孵化率90%。仔鱼在室内水泥池培育,通过投喂强化的轮虫、卤虫幼体等活生物饵料;控制水温、水质等人工育苗条件,培育出体长2.1~2.6cm大黄鱼苗77.7万尾,育苗成活率达27.5%。并对大黄鱼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47.
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 63±1 80)cm,实验周期35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幼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23℃温度环境中的施氏鲟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幼鱼,水温对施氏鲟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12 933+1 418T+(-0 033)T2,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式为:FR=-5 324+0 719T+(-0 016)T2。根据回归方程,求得施氏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1 53℃,最大摄食率的水温为22 33℃。结论认为,施氏鲟在水温17~26℃都可摄食生长,但在20℃时最适宜;同时证实,施氏鲟最适生长温度要低于其最适摄食温度。  相似文献   
48.
饵料蛋白能量比对黑鲷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幼鱼960尾,体重(3.39±0.18)g,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作为脂肪源,共配制4个蛋白水平(34%、38%、42%、46%),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10%、13%、16%),共12种饵料,糖水平保持在16%左右,饵料的蛋白能量比(P/E)在96.76~136.21mg/kcal。黑鲷幼鱼随机分成12组,每组设2重复,实验为期42d。结果表明,对特定生长率(SGR)与饵料系数(FCR)的影响,以较高蛋白组(38%、42%、46%)显著优于低蛋白组(34%)(P<0.05),中、高脂肪组(13%、16%)显著优于低脂肪组(10%)(P<0.05);各组饵料对成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当蛋白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16%时,黑鲷幼鱼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3.20)、最高蛋白质效率(2.10)和最小饵料系数(1.14)。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饵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在同一饵料蛋白水平内,全鱼蛋白与灰分含量随着饵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逐渐升高趋势。经统计分析,饵料中不同蛋白能量比显著影响黑鲷幼鱼生长(P<0.05),饵料中脂肪有明显节约蛋白质的作用(P<0.05)。由生长及体成分的实验结果得出,黑鲷幼鱼的最适饵料蛋白水平为42%,最适蛋白能量比(P/E)为110.37mg/kcal。  相似文献   
49.
2004年8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小沙镇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日龄为56d的黄姑鱼(Nibeaalbiflora)幼鱼作为实验动物,开展Hg^2+、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7523mg/L、0.6616mg/L、0.5618mg/L、0.4959mg/L;Zn^2+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9908mg/L、18.4576mg/L、14.5306mg/L、11.5833mg/L;Cr^6+对黄姑鱼幼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7654mg/L、16.7415mg/L、15.4521mg/L、13.1276mg/L。黄姑鱼幼鱼对Cr6’、Zn^2+、Hg^2+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31mg/L、1.16mg/L和0.050mg/L。各重金属离子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Hg^2+、Zn^2+、Cr^6+,Hg^2+-Zn^2+、Hg^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96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96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毒性强度的Zn^2+对Cr^6+具拮抗作用Cr^6+毒性强度略高于Zn^2+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当Zn^2+毒性强度高于Cr^6+时则表现为协同作用。并就Hg^2+、Zn^2+、Cr^6+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黄姑鱼幼鱼对Hg^2+、Zn^2+、Cr^6+的安全浓度以及Cr^6+-Zn^2+、Cr^6+-Hg^2+与Zn^2+-Hg^2+对黄姑鱼幼鱼的联合毒性效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 I.1龄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首次将史氏鲟从黑龙江南移至长江流域人工条件下驯养,培育成1龄幼鱼,11月龄的个体最大值重为1053克,均重606克,最大体长898毫米,均长569毫米,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9.8℃,在17-21℃水温条件下,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302L^3.2268(r=0.9996)体重生长曲线公式为W=6.777892e^0.3855t(r=0.99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