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6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81篇
水产渔业   568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章采用显微技术研究了盐度骤降(20盐度组投入5盐度组)、盐度骤升(20盐度组投入35盐度组)胁迫下,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Mitochondria-rich cells,MRCs)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低盐胁迫3 h MRCs长径[(9.517±1.390)μm]和短径...  相似文献   
32.
齐口裂腹鱼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21个日粮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51%、3%~18%、23%~32%.在水温(25.25±1.91)℃条件下,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苇为(2.01±0.04)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 d的生长试验,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齐口裂腹龟生长、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蛋白含量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体脂肪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体碳水化合物受日粮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极显著,而不受日粮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齐口裂腹鱼幼鱼能耐忍23%~26%的碳水化合物水平,且能利用6%~12%的日粮脂肪.基于齐口裂腹鱼幼鱼对只粮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需求分别为23%~26%和6%~12%时,蛋门质需求量为42%~48%,能蛋比为41.3 kJ/g.  相似文献   
33.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高露姣 《水产学报》2004,28(3):279-284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4.
己烯雌酚和辛基酚对真鲷幼鱼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己烯雌酚(DES)和辛基酚(OP)对真鲷幼鱼的雌激素效应.当真鲷幼鱼分别暴露于一定浓度的DES和OP,42 d后,真鲷幼鱼的肥满度均极显著下降;血浆中卵黄蛋白原被诱导产生,肝胰脏指数和血浆蛋白总量极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表明,真鲷幼鱼的肥满度、肝胰脏指数、血浆蛋白总量等可作为评估DES和OP等环境雌激素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真鲷幼鱼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海洋水体DES和OP等环境雌激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35.
不同光照周期下鲇幼鱼的日摄食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温(23±1)℃,研究了鲇幼鱼自然光照、持续光照(自然光或日光灯作光源)和持续黑暗条件下的日摄食节律.试验结果表明,3种光照周期下,鲇幼鱼昼夜均有连续摄食特性,期间具有明显的摄食高峰(夜间)和低谷(白天),鲇幼鱼有明显的日摄食节律;持续黑暗与自然光照周期下的鲇幼鱼日摄食节律基本一致,持续光照与自然光照周期下的鲇幼鱼日摄食节律有所差异.研究证明,鲇幼鱼在3种光照周期下均属于典型的夜晚摄食类型;光照周期的改变对鲇幼鱼的日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6.
将野生型和红色斑马鱼经过产前培育待性腺发育成熟后,雌雄配对自然产卵,平均每尾雌鱼产卵150~250粒,在水温(28±0.5)℃时经过38.5 h孵化出无色透明仔鱼,以草履虫、轮虫、甲鱼饵料投喂仔鱼,经过三个月后培育出体长1.5~2.5 cm的两种幼鱼176尾。  相似文献   
37.
采用胭脂鱼幼鱼作为测试生物,开展了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24h、48h、72h和96h的LC50值。其中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h的LC50值分别为2.0μg/L,0.049mg/L,16.0mg/L。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μg/L,4.9μg/L,1.60mg/L,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38.
齐口裂腹鱼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21个日粮组,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梯度变化范围分别在33% ~ 51%、3% ~ 18%、23% ~ 32%。在水温( 25. 25 ? 1. 91) e 条件下, 在水泥池中对平均体重为( 2. 01 ? 0. 04) g的360尾齐口裂腹鱼进行了60 d的生长试验, 研究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肝脏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组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体蛋白含量不受日粮组成的影响, 体脂肪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体碳水化合物受日粮碳水化合物的影响极显著, 而不受日粮蛋白质和脂肪的影响。齐口裂腹鱼幼鱼能耐忍23% ~ 26%的碳水化合物水平, 且能利用6% ~ 12%的日粮脂肪。基于齐口裂腹鱼幼鱼对日粮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需求分别为23% ~ 26%和6% ~ 12%时, 蛋白质需求量为42% ~ 48%, 能蛋比为41. 3 kJ/g。  相似文献   
39.
匙吻鲟(P0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匙吻鲟科(Polydontidae),原产于北美洲。匙吻鲟具有适温范围广、生长快、饵料来源广、不破坏水域环境、生产费用低、容易捕捞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改善渔业生态系统,使渔业资源逐步得到优化配置的新品种。自1988年湖北省水产局从美国引进匙吻鲟鱼苗以来,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对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幼鱼养殖和亲鱼培育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本文对我国各地近20年对匙吻鲟仔、稚、幼鱼各种养殖方法的技术要点进行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鰤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鰤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鰤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