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解无鱼条件下贫营养水体中大型枝角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的种群动态及其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0年3月5日至4月18日在流溪河水库进行围隔试验,设置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对照组(C)为用孔径约2 mm的网过滤后的水库水抽入围隔,试验组抽入过滤后的水库水后添加高、中、低密度(H,M,L)的盔形溞,对照组和试验组添加的盔形溞密度梯度分别为0、0.3、0.6、1.0个/L。无鱼条件下盔形溞种群快速形成高峰,但随后由于食物限制又快速下降。盔形溞高密度种群的建立对轮虫种群产生了显著影响,试验开始后轮虫受到盔形溞抑制而密度下降。在试验后期,食物数量下降,盔形溞密度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密度,而大型桡足类中的舌状叶镖水蚤(Pyllodiaptomus tunguidus)密度增加,显示了竞争优势。由于大型围隔试验对浮游动物操作的可重复性较差,个别围隔中出现了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也对盔形溞种群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2.
鲢鳙混养对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4月23日—9月21日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鲢鳙混养比例对三角帆蚌生长及水化学指标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混养比例设置了6个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100/0,70/30,50/50,30/70和0/100。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湿重,壳长和壳宽。每个月上下旬测量围隔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NO2N、NH3N、TN、TP、PO4P和COD。实验结果表明,鲢鳙混养比例100/0的围隔蚌壳长相对生长率显著低于混养比例0/0,50/50和0/100的围隔(P<0.05),而不同混养比例下蚌的成活率、蚌壳宽及蚌重增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水质来看,混养比例30/70围隔TP显著低于100/0(P<0.05),COD显著低于100/0及70/30(P<0.05),NH3N显著低于100/0(P<0.05)以及PO4P显著低于70/30(P<0.05)。因此,综合蚌生长及水质指标,混养比例30/70围隔对三角帆蚌养殖最有利。  相似文献   
53.
对虾养殖池塘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齐振雄 《水产学报》1998,22(2):124-128
用六个面积25m^2,不同对虾放养水平,52000,60000,75200尾/hm^2的池塘围隔进行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投放的饵料,肥料分别占氮总输入的49.7%~54.5%和47.5%~50.1%,占磷总输入的30.0%~34.7%和65.1%~69.9%。在支出项目中,收获对虾占氮磷总输入百分比分别为9.06%~11.5%和3.02%~3.94%,沉积氮磷量为其主要支出项目,分别占总  相似文献   
54.
罗非鱼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食性鱼类可以通过牧食和营养盐排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罗非鱼是我国南方水体常见的外来杂食性鱼类,为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于2007年6~11月在广东珠海市大镜山水库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通过设置有鱼实验组与无鱼对照组,对比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有鱼实验组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108个/L和8.16mg/L,是无鱼对照组(0.9×108个/L、1.22mg/L)的11.0倍和8.4倍。有鱼组中甲藻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而蓝藻的密度和生物量增加;实验结束时,从生物量上看,无鱼组中甲藻占优势,有鱼组则是蓝藻占优势。本研究说明罗非鱼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其营养盐排泄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由于摄食产生的下行效应,从而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5.
杨红  李春新  印春生  储鸣 《水产学报》2011,35(7):1030-1036
为评估象山港海域电厂温排水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 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 个状态变量。利用2010年10月象山港其中一个温度区的围隔生态实验数据成功地进行了模型的验证,确定了相关参数的量值,并用该参数同时模拟3个不同温度区围隔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进而得出温度对围隔浮游生态系统氮、磷营养盐迁移—转化影响的结论。结果表明,象山港电厂温排水加剧了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56.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低盐度对虾养殖围隔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8种,缘毛目(Peritrichida)7种,腹毛目(Hypotrichida)和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均为6种;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耐污性种类。不同施肥处理对纤毛虫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影响显著,施肥量适宜且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的5号围隔及单施商品复合肥的7号、9号围隔纤毛虫种类较丰富,各次检测到纤毛虫种类的平均值为6.7种,种群密度分别为112.30、91.15、111.00个/mL,显著高于其它围隔。施有机肥培藻的围隔,纤毛虫较早出现,优势种始终是嗜污性比较强的纤毛虫。围隔中纤毛虫与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前、后期低,中期高;纤毛虫种类丰富度变化为前、后期低,中期高,而藻类丰富度为前、后期高,中期低。研究结果为对虾的健康养殖及水体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林丽华  粟丽  朱长波  张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88-13391,13432
[目的]为凡纳滨对虾-吉丽罗非鱼混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探讨连续阴雨天气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中浮游植物和对虾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连阴雨天气对围隔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和优势种都有影响,使各围隔浮游植物数量下降,在7月20日降至最低,优势种从蓝藻转变为绿藻。连续阴雨天气使半数围隔在7月10日左右出现了死虾情况;7月10日至7月23日各围隔pH、溶解氧均有所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有所上升,这些环境因子的突变不利于对虾的生长。[结论]连阴雨天气通过影响浮游植物和水体温度、pH、氨氮、亚硝氮等理化因子,引起的养殖水体环境波动,从而导致对虾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使用分区围隔,梯度养殖鲢、鳙鱼的研究方法,验证阅海湖鲢、鳙鱼的实际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阅海湖鲢、鳙鱼产量潜力理论估算为363.83 kg/hm2。围隔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投放140 kg/hm2密度下鲢、鳙鱼生长良好,试验生产力236.5kg/hm2;综合考虑阅海湖实际水环境状况和试验局限,阅海湖平均鲢、鳙鱼产力定为280~300 kg/hm2较合适,低于理论估算量;全湖鲢、鳙最大生潜力为336~360 t;共需投放13 cm以上的鲢、鳙鱼种110万尾,投放比例鲢:鳙=1.4:1。  相似文献   
59.
通过野外围隔试验建立多层级高效生物食物链调控水质和消除蓝藻,寻找出合理的控藻生物比例。再将该技术应用到贡湖湾人工湿地,探索多层级生物操纵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控制蓝藻的效率。结果表明,当控藻生物鲢鱼、铜锈环棱螺、褶纹冠蚌、河蚬的比例为4∶5∶20∶40时,30 d后叶绿素a消除率达到97.12%,水体营养盐TN、TP和NH_3-N浓度分别下降了73.63%、57.44%和74.44%,说明合理的多层级控藻生物比例对水体中营养盐和藻类均有显著的消除作用。该控藻生物比例应用到贡湖湾人工湿地试验12 d后,蓝藻消除效率达到99.8%,试验14 d后蓝藻生物量比人工湿地原有蓝藻量降低6.1%,说明利用"多层级生物操纵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结合的方法能有效控制蓝藻,为解决贡湖湖滨带内蓝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0.
为了解热带-亚热带地区大型枝角类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2010年3-4月在广东省流溪河水库进行了围隔试验研究.围隔尺寸4m×4m×6m,用孔径2mm的网过滤库水.设置4个试验组,包括1个对照组(C)和低、中、高密度(L、M、H)的3个梯度处理组,添加的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分别为0、0.3、0.6、1.0个/L;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持续6周.由于盔形溞以孤雌生殖为主,在无鱼条件下,盔形溞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建立了较高密度的种群,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试验进行至21 d,所有围隔中的盔形溞种群达到最大密度,随后出现了明显下降;4个试验组的总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所有处理中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在试验初期出现快速下降.在浮游植物密度下降的同时,其群落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等细胞直径<30 μm的浮游植物种类前期生物量降低后期稳定,而转板藻(Mougeotia)等粒径>30μm的种类后期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带-亚热带深水贫营养水库中,当盔形溞等大型枝角类种群存在时,通过对鱼类的合理调控,存在有效调控浮游植物密度与结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