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5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2 毫秒
61.
近年来,已从人和某些动物分离出许多不同毒力的弓形虫株。目前确认能形成包囊的弓形虫弱毒株,国内仅有2株:江苏省南通县猪体内分离到的NT株和青海省互助县绵羊体内分离到的QHO株。由于弓形虫包囊弱毒株在传播弓形虫病上比强毒株更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对它的研究(包括免疫学特性)具有特殊的意义。本实验对小鼠人工感染包囊弱毒株(NT株)弓形虫后抗体出现和消长的情况进行了观察。 1.弓形虫虫株:制备弓形虫直接凝集试验(DAT)抗原的虫株,系国际标准的强毒株-RH株;隐性感染小鼠的虫株,系国内包囊弱毒株-NT株。 2.实验动物:本所动物房自行繁殖的昆  相似文献   
62.
<正>犬弓形体病又称犬弓形虫病,由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寄生在细胞内的一种原虫病。病原为球虫目、弓浆虫科、弓浆虫属,其形态和结构分为5型,即滋养体(或子孢子)、包囊、列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前2型出现在中间宿主体内,后3型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现就犬弓形体病的诊断、治疗等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63.
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甲壳动物血细胞在宿主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识别、吞噬、包囊黑色素形成、胞毒作用和胞间的信息传递。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其防御机制不同,因此血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是甲壳动物免疫学的基础。通常情况,十足目甲壳动物的血细胞类型主要依据细胞质中颗粒物质的有无和颗粒物质的相对大小进行分类。研究采用Giemsa染色法、H.E染色法和电子显微技术法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进行分类,观察到3类血细胞: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9%,46.1%,34.1%。在电镜下,这3类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极为容易辨识。透明细胞通常在3类细胞中最小,核质(N/C)比最高,但无明显的颗粒;相比之下,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内部的颗粒数量逐渐增多。利用体内和体外培养技术研究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对外源体(以Sephadex A-25色谱硅珠作为抗原)的包囊作用,初步探讨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在对外源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识别机理。将Sephadex A-25色谱硅珠植入克氏原螯虾体内,抗原物周围被大量血细胞包囊,通过切片技术观察到抗原物周围的血细胞绝大部分为小颗粒细胞,证实在包囊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血细胞是小颗粒细胞,即小颗粒细胞在包囊反应中比较活跃。研究结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克氏原螯虾的细胞免疫机制和提高其抗病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数十种海水鱼类较难控制的主要疾病,它是由刺激隐核虫(Cryptography irritans)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此外,A、B、C 3组中,大黄鱼胸鳍上白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3个组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
“脊尾白虾肌肉微孢子虫病”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启东海水养殖脊尾白虾出现肌肉白化症状,虾腹部、头胸甲、步足、尾扇等部位病变明显,通过活体压片镜检发现肌肉中存在大量球形包囊,利用超显微技术对病原的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为微孢子虫,并对脊尾白虾的病变组织进行了病理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具包囊结构,包囊大小为(5.40±0.55) μm,一个包囊内含8个孢子,成熟孢子呈椭圆形,孢子长为(2.30±0.25) μm,孢子宽为(1.50±0.19) μm,孢内极丝一般环绕9~10圈。病理分析显示,脊尾白虾的鳃、胃、肠和肌肉内均发现微孢子虫寄生和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肌肉组织病变最严重:原肌纤维存在的空间被大量的球形包囊占据,肌纤维断裂,空泡数量增多,线粒体消失;鳃细胞膨大呈空泡状,鳃膜坏死,核质、细胞质和细胞器消失;胃细胞胞浆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孢子寄生在结缔组织中脂滴附近;肠外膜上皮细胞核质皱缩,部分肌层消失,孢子寄生在肠粘膜层和肌层之间。  相似文献   
66.
在过去几十年,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发育周期短且速度快,胚胎发育透明,已经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典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和分化非常特殊,雄性和雌性幼鱼的性腺在早期全部发育成"类卵巢"结构。目前,对于斑马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分化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以孵化后不同时期的斑马鱼仔鱼和幼鱼的生殖腺为材料,经石蜡切片和苏木精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斑马鱼仔鱼性腺从出现、分化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孵化后5~10日龄仔鱼腹腔两侧可以观察到没有分化的生殖腺,其中的生殖细胞明显比周围的体细胞大;孵化后14~24日龄仔鱼的生殖腺中可见由卵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包囊,其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分化、分裂形成体积更大、数量更多的卵母细胞;25日龄左右的仔鱼,其性腺成为在腹腔两侧对称,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较为典型的卵巢样结构。到35日龄前后可见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步由卵巢样结构向精巢结构转变的过程。我们在2周左右的仔鱼的性腺中观察到了生殖包囊存在,这一现象还未见有前人报道。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清楚地观察到类似卵巢的性腺中"卵母细胞"逐渐凋亡消失的过程,还观察到性腺由最初的类似卵巢样结构逐渐变成典型的精巢结构的整个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发育生物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7.
旋毛虫病在猪体中多寄生在横纹肌内,横隔膜肌最多,一旦人或动物吞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动物肉后,在肌体中很快感染,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开展旋毛虫病检验工作,有必要了解旋毛虫的寄生、来源、形态特征及对人体的危害性,这有利于鉴别判定,从而迅速作出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68.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包囊化清酒乳杆菌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促生长因子为番茄汁,pH缓冲剂CaCO3最佳浓度为0.5%。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菌体浓度多元二次模型方程,探讨了4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水平范围,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乳清粉60g/L,葡萄糖18.87g/L,蛋白胨21.98g/L,番茄汁98.62mL/L,CaCO34.39g/L,MgSO40.28g/L,MnSO40.18g/L。  相似文献   
69.
试验抽样调查共和县屠宰牛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抽样牛425头、羊815只,感染牛69头、羊265只,感染率为牛16.2%、羊32.5%,包囊感染数牛233个、羊581个,平均感染强度为牛3.37、羊2.26。其中肝脏感染的牛有49头、羊253只,共检出包囊数牛154个、羊384个,平均感染强度为牛3.14、羊1.52。肺脏感染的牛有37头、羊148只,共检出包囊数牛79个、羊197个,平均感染强度为牛2.1、羊1.33。  相似文献   
70.
牛脑包虫病随虫体在脑组织中的寄生部位、包囊大小的不同,对脑神经压迫程度不一,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给手术定位造成困难.我们近年来手术治疗41例,治愈36例,治愈率90%.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