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6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0篇
  12篇
综合类   49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778篇
畜牧兽医   55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从养殖大黄鱼病鱼的肝脏和脾脏内分离、纯化到溶藻酸弧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它是该病的致病菌。使用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生产的自动细菌鉴定仪(ATB)进行细菌鉴定,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符合溶藻酸弧菌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溶藻酸弧菌病病原菌传染途径,主要是从水经伤口传染到体内,在试验条件下传染率为60%。病原菌在30℃时生长很快,20℃时生长慢,10℃时基本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62.
《渔业科技产业》2007,(2):44-44
近日,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技术人员到鲍鱼池做噬菌蛭弧菌的给药、口服比较测试。该市开全国先河,首次在鲍鱼养殖上引进噬菌蛭弧菌,捕食海水里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3.
<正> 1 三文鱼发病前一般有如下征兆1.1 鱼离群游于水面、排水部的鱼或在池壁、池底缓游的鱼增多。1.2 游泳方式异常,出现突进式、旋回式、竖直上下式、曲体或侧体游动或擦磨游动。1.3 活泼度集群性下降,摄饵反应迟钝、摄饵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4.
虾池沉积物中3类主要细菌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涂布法和MPN法测定了虾池底质下 0到 30cm深度范围内 3类主要细菌类群的垂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底泥中细菌主要集中于 0到 5cm的表层范围内 ,随深度增加 ,数量急剧减少 ,至 30cm深处所测到菌量已很少。底泥中的总菌量随养殖时间推移 ,逐渐增加 ,到养殖中后期 ,表层菌量增加至 10 6CFU/g ,表层以下 10~2 0cm的总异养菌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也增加至 10 5CFU/ g以上。弧菌仍集中于表层。细菌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各层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对2012—2013年浙江省凡纳滨对虾( L itopenaeus vannamei)主要养殖区的红体病虾进行病原鉴定及其分子特征与耐药性研究,并与2011年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 Vitek 、16S rRNA 序列分析与病毒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2012—2013年在红体病虾中同时检测出副溶血弧菌( V ibrio parahaemolyticus)与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 IHHNV ),而2011年在红体病虾中仅检测出副溶血弧菌,未检测出 IHHNV ;3年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征病毒( Taura syndrome virus , TSV)和白斑综合征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 WSSV ).基于 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 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具有较高水平的分子多样性:2011—2013年各年的分离株均分属多个序列型( sequence type ,ST ),来自位于进化树不同亚枝、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克隆;2012—2013年的分离株经历了较高水平的分子变异,其中 ST918与 ST919为首次报道的副溶血弧菌新 ST ;2011年分离株与2012—2013年分离株的等位基因和序列型特征具有较大差异,ST414与 ST114分别代表2011年与2012—2013年红体病的优势 ST .2011—2013年的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均属于大流行群,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基因谱( tlh+ tdh- trh- T3SS1+ T3SS2-),tdh与 trh的缺失并未影响细菌的致病力.分离株对抗菌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呈现加重趋势.说明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可能是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亟须建立红体病病原监测体系,并探明细菌性病原与病毒性病原混合感染对致病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机制,以提出综合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166.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 ̄5~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肝胰脏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2~10 ̄7个/克;肠道中异养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  相似文献   
167.
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8.
创伤是因锐性外力或强烈的钝性外力作用于机体组织或器官,使受伤部皮肤或黏膜出现伤口及深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机械性损伤。创伤一般由创缘、创口、创壁、创底、创腔、创围等部分组成。创缘为皮肤或黏膜及其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创缘之间的间隙称为创口。创壁由受伤的肌肉、筋膜及位于其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创底是创伤的最深部分,根据创伤的深浅和局部解剖特点,创底可由各种组织构成。创腔是创壁之间的间隙,管状创腔称为创道,创围指围绕创口周围的皮肤或黏膜。  相似文献   
169.
通过病例介绍,分析了猪消化系统异物创伤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并通过对病例的诊断治疗,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0.
<正>猪常见的创伤,由于原因不同,创伤可分为咬伤、刺伤、切伤、挫伤等闭合性外伤。局部有红、肿、痛,白色猪可见损伤部皮肤呈暗红色或青紫色,开放性外伤可见有皮肤裂开,有创口,体腔内的脏器也可能损伤,这样易引起继发性感染,会出现全身性反应(如体温、呼吸、脉搏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