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2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林业   382篇
农学   227篇
基础科学   280篇
  430篇
综合类   2275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1166篇
园艺   158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嫁接四年生‘农核1号’核桃为试材,采用秋季叶面喷施乙烯利的方法,研究乙烯利对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同化产物的影响,以期为有效预防深秋初冬低温霜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采样后期,0.25 mg·L-1乙烯利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提高7.77%,0.50 mg·L-1和1.00 mg·L-1乙烯利较对照极显著降低9.56%和35.84%(P<0.01),0.50 mg·L-1和1.00 mg·L-1乙烯利丙二醛(MDA)含量分别较对照极显著提高17.40%和51.83%(P<0.01);0.50 mg·L-1和1.00 mg·L-1乙烯利可使采样后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极显著提高11.88%和58.70%(P<0.01);净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降低10.19%、15.05%和20.02%,淀粉含量较对照极显著降低10.43%、26.68%和24.76%(P<0.01);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极显著降低11.18%、15.7...  相似文献   
992.
通常所说的农家肥即是有机肥,是指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缓效肥料。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机肥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营养。有机肥腐解后,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活性物质等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回顾了杨怀文先生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资源采集、保藏技术、资源评价以及挖掘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还对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绿肥作物矿化分解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绿肥是一种生物有机肥,其矿化分解是绿肥作物翻压进入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植物可直接利用的物质的过程。绿肥矿化分解可影响土壤镉(Cd)有效性,但绿肥与Cd有效性两者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本文综述分析了绿肥作物矿化分解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绿肥翻压进入土壤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质、pH值与Eh值、铁还原和微生物群落均影响重金属Cd在土壤中的迁移,可以使重金属Cd固定在土壤中或在植物根系表面沉淀;作物细胞拦截可降低Cd向地上部分的转运,最终只有极少量Cd到达作物的可食用部分。但由于受到绿肥用量、作物品种、土壤理化性状等其他因素的干扰,绿肥对土壤中Cd的修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最后,通过总结分析绿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对绿肥的干扰,阐明了绿肥对土壤中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95.
液相色谱质谱MRM-IDA-EPI模式靶向分析生姜中的代谢产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液相色谱质谱靶向分析生姜中主要代谢产物的方法,采用岛津LC-30AD液相色谱仪,以含0.1%乙酸的乙腈和3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在岛津VP-ODS C18色谱柱(150 L×2.0 mm,5μm)上梯度洗脱分离代谢产物,在4000 QTRAP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MRM-IDA-EPI扫描模式下正负离子实时切换,30 min内同时定性、定量检测生姜中的60种代谢产物.应用该方法测定鲜姜、老姜及仔姜中的代谢产物,结果显示3种生姜中氨基酸类、姜辣素类及姜黄素类化合物都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每个IMF自关联函数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EMD去噪方法。以检测苗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为例,首先对原光谱信号采用SNV+Detrending方法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该方法对预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去噪,并与小波去噪方法和EMD融合小波去噪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校正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近红外光谱信号去噪中,其预测集决定系数(r2)达到0.984,残差均方根RMSE为0.075,证明该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处理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去噪效果,建立的校正模型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测定两种新型甘蔗汁发酵产物(甘蔗果酒和甘蔗原醋)的抗氧化活性,为甘蔗保健型产品的开发及其功能保健效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Vc、没食子酸及EDTA为对照,分别测定甘蔗果酒和甘蔗原醋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亚硝酸盐(NO2-)的清除作用及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结果]甘蔗果酒和甘蔗原醋对DPPH·、·OH、O2(-)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随样品体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强,清除率均高于Vc和没食子酸;同时对NO2-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及对金属离子有良好的螯合作用,且甘蔗原醋的抗氧化能力优于甘蔗果酒.[结论]甘蔗果酒和甘蔗原醋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及对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可作为甘蔗新型保健产品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998.
水分状况对红壤水稻土中有机物料碳分解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好气、淹水和干湿交替3种水分条件下有机物料碳在红壤水稻土中分解和分布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最高,好气条件下次之,淹水条件下较低。好气和淹水条件下添加物料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而干湿交替条件显著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呈负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激发效应减弱。干湿交替条件下添加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胡敏酸(Humic acid,HA)色调系数和E4/E6比值显著低于淹水和好气条件,淹水培养使土壤胡敏酸的结构简单化,干湿交替使胡敏酸芳构化和腐殖化程度增加,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料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中的分配比例显示,干湿交替和好气条件促进了胡敏酸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原有富里酸(Fulvic acid,FA)组分的转化和胡敏酸组分的分解;淹水条件下物料碳在富里酸组分中分布比例较高,且抑制了土壤原有胡敏酸组分的分解。有机物料碳在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比例较大,干湿交替和淹水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9.
陈晶晶  陶少强  夏强  王雅楠  秦冰  朱林 《土壤》2014,46(2):302-307
利用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纤维素降解细菌XWS-12;对分离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定名为Burkholderia sp.XWS-12。以玉米秸秆和麸皮为碳源,研究了氮源、发酵时间、初始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H等条件对该伯克氏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菌株产纤维素酶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培养时间为60 h,培养温度为37℃,培养基初始pH为4,该菌株的CMC酶活力最高,可达25 U/ml。其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5,在pH 4~8的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粗酶液的热稳定较差,当温度超过50℃时,该酶活力显著下降;当温度为50℃时,保温1 h,该酶活力损失53%。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1996-2010年陕西省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及2010年各市区单位GDP能耗数据,对陕西省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 陕西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在1996-2000年均为小幅度下降,此后大幅度增加,而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能源消费碳排放比例来看,煤炭消费碳排放量占绝对比重(70.47%)。(2) 陕西省各市区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陕西省的碳排放总量关中最高,陕北次之,陕南最小;地级市区中:西安市、榆林市和渭南市排放量超过5.00×106 t,杨凌区的碳排放量仅有7.21×104 t;渭南市和榆林市碳排放强度较高,而商洛市和杨凌区碳排放强度较低。(3) 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正效应,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负效应。其中经济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而能源强度降低是碳排放量减少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