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2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林业   382篇
农学   227篇
基础科学   280篇
  430篇
综合类   2275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1166篇
园艺   158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草地生态系统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的人为干扰打破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及稳定性,造成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现象严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稳定是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凋落物分解过程是草地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降水格局变化、大气氮沉降增加及放牧干扰的响应已有较多的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降水、氮沉降和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以及草地类型的异质性而不同,也有针对同一地区开展的研究呈现不同结果的现象。目前对这三种干扰因素中的两因素或三因素交互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而研究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影响对正确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复发性阴道炎患者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状况。方法对妇科门诊630例复发性、难治性阴道炎患者进行UU、CT检测。结果UU阳性326例(51.7%),CT阳性51例(8.1%),UU合并CT阳性33例(5.2%)。混合性阴道炎合并UU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霉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P<0.05),其余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及混合性阴道炎各组间合并UU、CT的感染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复发性难治性阴道炎患者应考虑行UU、CT检测,以便及时诊断,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93.
森林枯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枯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维持土壤有机质形成、林地物质与养分循环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生态过程.研究枯落物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多年以来,枯落物分解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近5年来却很少见到有关枯落物分解研究的系统性综述,这极大地阻碍...  相似文献   
94.
海绵共附生放线菌是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对海绵共附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MA1076进行菌株鉴定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株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  相似文献   
95.
错综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破碎的地物斑块制约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的精度和效率。一方面,混合像元模糊了地物的光谱信息,影响了分类精度。另一方面,如何高效利用地物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特征是当前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精度,该研究基于Sentinel-2A遥感影像,开展融合光谱混合分解与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研究。首先,基于地物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特征,在3个分割尺度通过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SBL(Soil Background Level)等8个特征参数构建了不同地物信息的提取规则。其次,利用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提取研究区基质(SL;岩石和土壤)、植被(GV;光合作用叶片)和暗色物质(DA;阴影和水)3类通用端元。最后,尝试融合3端元光谱特征优化地物信息提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构建的光谱、形状和纹理的地物信息提取规则,使用模糊函数、阈值法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获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80.83%,Kappa系数为0.76。2)融合3端元的光谱特征的提取规则将分类精度提升至90.00%,Kappa系数提升至0.88。3)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3端元的融入增强了像元内各组分信息的差异性,弥补了传统光谱指数对植被与土壤间的亮度信息解析度不足的缺陷。该方法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是一种由易到难、对不确定因素进行逐层剥离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技术。因此,对中高分辨率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十分友好,在土地利用/覆被的精细化分类中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6.
【目的】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分解秸秆的微生物。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的演化规律,对了解和调控农田微生物群体组成以促进秸秆分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试验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进行,将成熟期玉米秸秆(茎和叶)烘干,剪成长1~2 cm、宽0.3~1 cm的碎片,称12 g样品(相当于8 t/hm^2)装入15 cm×10 cm的尼龙网包(孔径0.04 mm)内,于10月5日冬小麦出苗后埋置在小麦垄间。分别于埋置后0、1、2、4、7、10和12个月收集秸秆包和土壤样品。测定秸秆样品干物质量和碳氮含量,选择埋置了0、2、4、7和12个月的秸秆及其土壤样品分析细菌丰度及群落组成。【结果】秸秆埋入土壤后的前2个月内分解最快,然后逐步减慢,在1、2、4、7、10和12个月后分别降解了总生物量的19.2%、32.9%、44.2%、52.2%、66.8%和73.8%。秸秆埋入土壤后,秸秆和土壤中细菌丰度均显著增加,分别于第4和7个月达到最高后开始下降。秸秆细菌的丰度指标OTUs、ACE、Chao1和多样性指标Shannon随试验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而Simpson指数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步降低,而土壤中这些指标在试验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与刚埋置秸秆时相比,埋置2个月后的秸秆细菌Bacteroidetes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主导细菌群为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门。Actinobacteria丰度在埋置2个月后明显降低,然后又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步增加。Planctomycetes、Saccharibacteria、Verrucomicrob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Gemmatimonadetes丰度在原始秸秆中较低,埋入土壤后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步增加。Sphingobacteri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Flavobacteriia主导前期细菌纲组成,而Actinobacteria、Anaerolineae和Bacilli纲丰度在后期逐步增加。秸秆分解速率主要受其碳含量影响,秸秆细菌群落组成前期与秸秆碳含量相关,后期与秸秆氮含量相关。随着试验的进展,秸秆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趋同。【结论】秸秆埋入土壤后前2个月的分解速率最高,随后逐步降低。秸秆分解前期细菌群落由富营养型组分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门和Sphingobacteriia、Gammaproteobacteria、Flavobacteriia和Alphaproteobacteria纲主导,随后被逐步增加的贫营养型组分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Saccharibacteria门和Delt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纲等代替。秸秆碳氮含量变化是影响秸秆分解及其过程中细菌群落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天然径流量是流域气候及下垫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是流域水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深入探究长时间序列年径流量时间变化特征对流域水资源调控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基于黄河1470—2018年长时间序列天然径流量数据,综合采用EMD经验模态分解法、滑动平均法以及距平累积法揭示黄河549年间天然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与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年天然径流量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随机特征,随年份不同呈现波动性变化,5%及95%频率的年天然径流量分别为337.0亿m3和681.0亿m3。采用距平累积法可将黄河近549年天然径流序列以1825年为界分为2个时期;黄河年天然径流量以2.8年变化周期最为显著,其次为23.8年、47.3年、5.6年、11.3年周期规律,出现该周期性规律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地极移动振幅变化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洮河干流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君  张钰  唐颖丰  何彬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110-115,120
河流径流量变化是对区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综合反映,了解和认知其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下巴沟、岷县、李家村、红旗四个控制水文站点实测月、年径流量资料,运用不同指标对洮河干流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新的经验模态分解法进行佐证。结果表明:50年代至今,洮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越来越低,上游向下游逐渐由均匀向不均匀变化;该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大,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丰平枯水年交替出现;洮河上游、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稳定,中游有部分支流汇入,径流量年际变化剧烈。洮河径流过程与降雨过程呈对应关系,径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有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99.
以畜禽废水沼气发酵液为磷回收对象,采用曝气沉淀结晶法磷回收工艺,对回收产物进行水溶性磷连续浸提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考察畜禽废水磷回收产物的磷素动态释放情况、玉米盆栽的肥效以及磷素利用情况。浸提试验表明,磷回收产物经6次浸提,水溶性磷的释放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第6次与第1次相比只下降了1.42%,总释放量占总磷的57.97%,证明磷回收产物(RPP)具有良好的缓释性,作为肥料使用时不易被水淋失。盆栽试验表明,用RPP以不同比例代替磷酸一铵作为肥料对玉米均能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最佳的质量替代比例为40%;RPP较磷酸一铵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磷素利用率分别高出19.14%和2.50%,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因此,从畜禽废水沼气发酵液中回收得到的磷回收产物具有较高的肥效价值,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缓解磷资源危机的新型肥料。  相似文献   
100.
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发展杨梅林生态园,可以比一般治理区更能改善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各种生化强度均比一般治理区强,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作用分别比一般治理区提高15.2%、60.1%、91.6%、53.8%;土壤中的根际微生物数量高于一般治理区,从而加快了林内凋落物的分解,也有利于植物本身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