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围网养殖对水生植被和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围网养殖对水生植被和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破坏水生植物资源,使生物量由532 g·m-2下降至45 g·m-2,围栏内的优势种被迫食种代替;沉积物再悬浮显著增强,试验期间,沉积物TP释放增加了336 mg·m-2.保持300 g·m-2的最低生物量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降低再悬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闸坝前后底泥沉淀与再悬浮影响机制及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底泥的沉淀与再悬浮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的水质,对于闸控河流有必要对闸坝引起河流内源污染的过程做深入研究。本文在综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闸坝前后底泥污染物运动的可能影响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闸控河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析闸坝前后底泥沉淀与再悬浮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对各种底泥污染物水质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和定性分析,并对闸坝前后底泥污染物水质模型及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质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闸坝前后底泥沉淀再悬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009年5-9月鲟亲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的变化。结果显示:鲟亲鱼的活动导致养殖池塘沉积物再悬浮,水体透明度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绿藻门(Chlorophyta)的月牙藻(Selenastrum sp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p.)等小型个体为主,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等水生植物对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再悬浮模拟器,在底泥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和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并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0.2~0.5N/m2的切应力下和1~30min的持续搅拌条件下,对太湖原状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各试验组及对照组最终上覆水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大小均为:无植物>覆盖度30%的伊乐藻>覆盖度60%的伊乐藻>密度50株/m2的芦苇>覆盖度90%的伊乐藻>密度80株/m2的芦苇>密度150株/m2的芦苇;各组的SPM浓度均随切应力的增大显著增大;在不同切应力下,各组内SPM浓度均随搅拌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规律,无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更为剧烈,而种植水生植物的桶内SPM浓度初期变化较为缓和,且种植密度越大该变化越小;种植挺水植物芦苇对SPM浓度的削减程度要明显大于沉水植物伊乐藻,在不同切应力下,增大芦苇种植密度使SPM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增大伊乐藻覆盖度更大。[结论]通过全面地开展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特征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控制水体环境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太湖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因风浪导致其沉积物中磷释放而对水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采用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金墅水源地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降过程的结果表明:在5.1m·s^-1的风速作用下,上覆水体中总磷(TP)和磷酸盐(PO4^3--P)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TP与悬浮物浓度呈正相关;水体TP距离沉积物一水界面越近其浓度越高,而P0}一P浓度在垂向分布上差异不显著;与3.2m·s^-1的风速作用相比,8.7m·s^-1的风速能引起更高的TP释放量。这为科学制订抑制沉积物磷释放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子(苦草密度)影响试验和双因子(有无苦草、沉积物性质)受控试验,研究苦草移植在短期内对沉积物再悬浮后的水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苦草移植可以显著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且密度越高,悬浮物浓度与营养盐水平越低;沉积物营养水平影响苦草对水体的净化效果:高营养底泥中,苦草对悬浮物的去除率为22.19%,而低营养底泥中去除率仅为8.21%;高营养底泥中,苦草对水体TN的去除率为10.94%,显著高于低营养底泥。因此,沉水植被区域沉积物再悬浮的沉降不仅与沉水植物本身有关,还与沉积物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磷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不同pH值对磷的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磷(BAP)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会促进上覆水中的磷向底泥迁移,而这种促进作用随着pH值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底泥再悬浮条件下,pH值对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有明显影响:BD-P、NH4Cl-P含量随着pH值升高而增加,而Al-P、NaOH-nrP和Ca-P含量则在不同pH值条件下均有所增加,pH较低时,Al-P、Ca-P增加量较大.与原底泥相比,pH<8时,潜在活性磷(PMP)含量以及PMP/TP均显著降低,而pH较高时,则显著增加,由此推测,pH<8时,底泥再悬浮促进了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转化;pH<8时,碳酸氢钠可提取磷(Olsen-P)含量减少,而pH较高时,Olsen-P含量大幅度增加;不同pH条件下,藻类可利用磷(AAP)生成量均显著增加,但随着pH值升高,AAP生成量逐渐减少.线性相关分析表明,AAP与PMP、TP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