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6篇 |
免费 | 115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93篇 |
农学 | 43篇 |
基础科学 | 11篇 |
224篇 | |
综合类 | 955篇 |
农作物 | 15篇 |
水产渔业 | 40篇 |
畜牧兽医 | 148篇 |
园艺 | 57篇 |
植物保护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95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23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204篇 |
2006年 | 145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2011年5~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5月上旬迁来,最晚8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99~111 d。迁来后,该鸟在本区主要在低山疏林地带和村庄附近活动,活动较为敏锐和隐蔽,常能听到叫声,但很少暴露在人前。四声杜鹃在本区的种群密度6、7月最大,每公里遇见数分别为1.17只和1.25只;在8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公里遇见数0.47只,种群密度平均为0.89只/km。该鸟为卵寄生性繁殖,自己不营巢,本区发现雌鸟把卵产在山噪鹛的繁殖窝里,让山噪鹛代其孵化和育雏,本窝寄生卵2枚,卵重3.3 g和3.5 g,卵大小为22×17 mm~23×18 mm。卵经山噪鹛义鸟孵化18 d后出壳,雏鸟仍由山噪鹛喂育14 d后离巢。四声杜鹃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量占总食物量的95.5%,其中松毛虫所占比例最大,占昆虫食物重量的24.1%。该鸟为重要的农林益鸟,应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模糊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是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一直采用人为定性划分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依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是1984年人为确定以磨子沟大桥为界,以西划为核心区,以东划为试验区。实践证明,这种划分不符合卧龙的实际,结果未能发挥出功能区划分应有的作用,本文在大量调查,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旅游、农业活动、距离公路的远近,海 相似文献
3.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长期监测,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探明生物多样性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10年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新发现保护区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类98种,内蒙古鸟类新纪录2种,内蒙古蛇类新纪录1种。但也未发现一些以往有记录的物种,需要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探明物种变化的原因。后续监测工作引入了非损伤采集动物粪样提取DNA技术,从而深入了解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稳定的遗传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Thomas D. Dahmer Gui Xiaojie Tian Shurong 《野生动物》2014,(1):19-25
2001—2003年的20个月里,我们在中国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一些触发相机,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存在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共设置r3种触发相机,包括TrailMaster(美国)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相机以及WildlifeTwo(中国深圳)的被动式相机。首先在保护区西部沿着小路和动物足迹放置了一些相机。之后又从2002年开始在保护区东部追加放置了一些相机,这是因为有村民报告在这一区域发生了家畜丢失,发现猫科动物足迹以及听到吼叫声。在2002年5月到2003年12月的20个月期间,共8307个拍摄日,获得6180张照片,其中有1437张包括野生动物(平均每100个拍摄日17张野生动物照片)。合计拍摄到33种野生动物。,野猪(Susscrof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是被拍摄最频繁的物种。既没有拍到虎和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也没有拍到水鹿(Cervusunicolor)这种虎重要的猎物。最频繁被拍摄到的猫科动物是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村民偶尔报告的掠走山羊的事件可能是豹(Pantherapardta)造成的,但是不能确定。利用触发相机调查超过1000d没有拍摄到虎,这一充分的证据足以支持该调查区没有虎的结论(d=0.05)。20个月超过8300个拍摄日没有在壶瓶山拍摄到虎,显示该地区没有虎。值得注意的结果是拍到红腹锦鸡、黄喉貂(Martesflavigula)、毛冠鹿和黑熊(Ursusthibetanus)的频率很高。这些物种是中国或国际受保护物种,包括被列为国内受保护物种,或同时列为国际受保护物种,又或者像毛冠鹿这种几乎是未知的物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有3个保护区。我们讨论建议将这4个保护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保护地域来保护虎及其猎物。并且在此简要地评论了我们使用的3种触发相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至2008年,在白鹤GEF项目的支持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于每年5月在东北松嫩平原的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黑龙江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的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的向海和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繁殖水鸟的地面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各个保护区繁殖水鸟的分布和种群动态。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本调查活动的重要目标物种。通过5年的调查,了解到松嫩平原的扎龙保护区是目前丹顶鹤最为重要的繁殖地,逾90%的繁殖丹顶鹤种群分布在扎龙保护区,但种群数量变动较大,变动幅度介于112–275只之间。良好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境是丹顶鹤的繁殖种群保持稳定和增长的首要条件。通过给湿地供水可以缓解丹顶鹤繁殖栖息地的快速退化,但科学合理的供水机制是保证丹顶鹤繁殖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7.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口变化及其对森林草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肃南县和天祝县为例,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口变化及其对森林草原的影响。结果表明,1949-2009年,天祝和肃南两县人口由7.7万余人增加到25.3万余人。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两县保护区内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3万hm2增至1999年的4.38万hm2,随后降至2008年底的4.1万hm2。目前两县草地退化面积达129.2万hm2,前山区土地荒漠化面积49.6万hm2,水土流失面积88.33万hm2。鉴于此,本文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退化森林草原的恢复策略,包括正确的人口政策,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减少保护区内人口数量,和降低农牧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8.
2004年8~9月采用定点观察法、GPS定位法和样方法对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的秋季停歇期的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201个实验样方和201个对照样方中,苔草高度、芦苇高度、香蒲高度、植被盖度和植被密度的t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另外,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6.652%,在第一主成分中,水稗草高度和水流状况的贡献率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中,水深和水透明度的贡献率较高;在第三主成分中,香蒲高度和植被密度的贡献率较高:在第4主成分中,苔草高度的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广东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预测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为探讨象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问题,将生态安全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规划决策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维护管理阶段,并着重从生态安全规划、基础工程建设、能源利用、“三废”处理、易受生态安全威胁的敏感区域、生态监测体系等方面对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重庆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主要特色及其科学价值,论述了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略述了该设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