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0篇
  免费   560篇
  国内免费   677篇
林业   1900篇
农学   800篇
基础科学   333篇
  737篇
综合类   5773篇
农作物   1163篇
水产渔业   320篇
畜牧兽医   784篇
园艺   989篇
植物保护   318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432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358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947篇
  2013年   662篇
  2012年   1221篇
  2011年   1024篇
  2010年   717篇
  2009年   710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624篇
  2006年   558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51.
野外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野外放归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其圈养双胞胎兄弟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从放归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17种肠道菌,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未发生改变,但是肠球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研究发现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有较大波动,乳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不大;而圈养大熊猫三种优势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都不大。  相似文献   
5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53.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54.
55.
王碧林  俞燎远  钟海东 《茶叶》2016,(3):159-161
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怕强光直射的特性,适度遮阴的条件下,可改变茶园田间小气候,从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茶叶和杜瓜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作者认为,一般茶树品种皆可套种,然白化类黄化类茶树品种尤为适应。杜瓜密度以每667m~220~30株为宜,杜瓜藤蔓在棚顶30%~40%左右的遮阴率为佳,将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茶叶品质。过密藤蔓造成茶园过度遮阴,茶树冠面阳光不足将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质量。杜瓜套种使春茶开采期提早2~3天;每667 m~2茶园增收茶叶450元,杜瓜籽增收2700元,净产值增加2100元,比普通茶园增收20%~30%。  相似文献   
56.
通过引进东北辽西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在青海湖斜麻沙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樟子松当年主顶芽平均生长高度达10.13 cm,侧顶芽生长高度平均达5.14 cm,平均顶芽生长达7.64 cm,苗木整体生长良好,当年成活率达到93%;经过长达6个多月寒冬,越冬成活率达80%,返青良好。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特优航2号参加福建省区试、生产试验以及在龙海示范种植的表现。调查了特优航2号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明确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占4个构成因素总贡献率的86.39%。据此提出特优航2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8.
京郊边际土地纤维素类能源草规模化种植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能源植物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在京郊挖沙废弃地、荒滩地、撂荒地、污染农田4种边际土地上开展了柳枝稷、荻、芦竹和杂交狼尾草4种纤维素类能源草的规模化种植。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京郊边际土地纤维素类能源草规模化种植与管理技术,为基于边际土地发展京郊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9.
探索庐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相同茬口条件下,以陕油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人工育苗移栽、机条播和无人机飞播等三种栽培方式对油菜生育特性、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等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移栽产量最高,机条播经济效益最好,亦是目前农户主要栽培方式。作为规模生产主体,由于劳动力等因素,选择机条播为最佳。  相似文献   
60.
陈安茹 《中国园艺文摘》2014,(6):177-177,203
‘珍珠蜜’网纹甜瓜是当前我国的高档优质果品,以其果大肉厚、耐贮运及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十分畅销,产值极高。开展合理栽培对提高‘珍珠蜜’网纹甜瓜的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主产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