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3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2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260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206篇 | |
综合类 | 506篇 |
农作物 | 245篇 |
水产渔业 | 20篇 |
畜牧兽医 | 94篇 |
园艺 | 71篇 |
植物保护 | 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水稻黄叶突变体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水稻黄叶突变体黄玉B及其亲本龙特甫B孕穗期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在自然日照条件下,当光强上升到1043.4μmol/m2.s时,野生型出现光饱和点并表现出光抑制现象,而突变体没有出现光饱和点;(2)在野生型出现光抑制阶段(12:00—14:00),突变体的光合速率(Pn)、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量子效率(ф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热耗散(NPQ)均高于野生型。突变体在强光条件下(PFD>1149.2μmol/m2.s)能有效利用光能并耗散过剩光能,其对强光光响应能力优于野生型亲本。 相似文献
62.
63.
本文综述了opaque突变基因及其修饰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优质蛋白玉米育种过程中突变基因及修饰基因改善蛋白质品质和控制籽粒性状的遗传机理,提出了利用突变基因及修饰基因减少玉米醇溶蛋白,增进玉米品质的思路。 相似文献
64.
65.
66.
EMS直接注入花生花器创制高产突变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浓度为0.1%~0.5%的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注入花生品种花育16号和鲁花11号的花器,获得了单株结果数、单株仁重、饱果率比野生型明显提高的突变体。其中,花育16号诱变获得的06-测A2系产量表现突出。在2008年的测产试验中,08-测A2系子仁比对照鲁花11号提高34.60%,增产幅度列当年参试品种之首;在2009年的测产试验中,08-测A2系子仁比花育16号提高5.42%,比丰花1号增产10.71%。与其野生型相比,该品系子仁粗脂肪含量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降低了2.02个百分点;叶片水分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分析表明,08-测A2与其野生型间存在分子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67.
为扩大小麦突变群体类型,提高目的基因点突变挖掘效率,选用北部冬麦区骨干亲本京411为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sulfonate,EMS)化学诱变剂构建小麦突变群体,以Wx-A1为候选基因,用TILLING技术检测所创建的突变群体。结果表明,0.90%EMS溶液处理8 h和1.50%EMS溶液处理4 h均能获得较好的损伤效果,致死率分别达到38.47%和56.00%;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包含867个株系的M2突变群体,在该群体中获得Wx-A1基因的7个点突变,突变密度为1/67.0 kb;其中预测有功能变异的4个错义突变系均可以稳定遗传至下一代,其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7.4%。本研究所构建的小麦突变群体可以作为其他目的基因的TILLING检测材料,用于小麦目的基因突变挖掘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68.
Faster residue decomposition of brittle stem rice mutant due to finer breakage during thresh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nah M.S. Cabiles Olivyn R. Angeles Sarah E. Johnson-Beebout Pearl B. Sanchez Roland J. Buresh 《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8,98(2):211-216
In intensive tropical rice (Oryza sativa L.) cropping systems with short fallows,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that rice straw decompose fast enough to facilitate land preparation and planting of the subsequent crop. The straw of a brittle stem rice mutant of IR68 was tested for more rapid decomposition compared with non-brittle IR68 straw. The hypothesis was that the brittle mutant straw would break into smaller pieces during threshing, and that both the smaller piece siz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biochemical straw composition would enable more rapid decomposition. Brittle straw broke into smaller pieces than non-brittle straw during a replicated trial of three threshing methods: hand threshing, pedal threshing, and axial-flow machine threshing. In a litter bag stud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traw piece size on decomposition rate of each straw type over 10 weeks, smaller straw pieces decomposed faster than larger pieces as indicated by changes in amount of straw and its C/N ratio over time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raw types at the same siz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iner breakage of brittle straw during field operations is likely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iochemical differences in overall residue decomposition rate. 相似文献
69.
我国作物航天育种20年的基本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40,自引:34,他引:40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农作物诱变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新途径。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建立了全国航天育种研究协作网,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上育成和审定了40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获得了一批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航天诱变与地面模拟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航天育种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航天诱变机理探索等方面研究得到稳步推进。本文系统评述了我国航天育种20年来的基本成就,并根据当前研究和应用形势提出了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0.
MF11a为甘蔗糖蜜乙醇发酵野生型高产菌株MF1002的呼吸突变体,对糖分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MF1002。本文研究了这两菌株应激高糖胁迫的生理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高糖培养条件下,MF11a菌株的生长和乙醇发酵受抑制的程度均明显低于MF1002,培养基的葡萄糖浓度为30%和40%时,其最大菌体密度、最高出芽率和乙醇浓度等已显著高于MF1002,表明MF11a较MF1002具有更强的高糖耐受能力。在30%葡萄糖的胁迫培养条件下,两菌株胞内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过氧化物酶活力,及它们细胞质和线粒体的ATP酶活力均显著上升,说明这五种酶均参与了两菌株的高糖胁迫反应。其中,MF11a的胞内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力、细胞质ATP酶活力在高糖胁迫下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MF1002,表明这三种酶活力可能与MF11a菌株的高糖耐受能力有关,可作为该菌株进一步改造的指导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