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9篇 |
农学 | 31篇 |
54篇 | |
综合类 | 90篇 |
农作物 | 56篇 |
水产渔业 | 28篇 |
畜牧兽医 | 82篇 |
园艺 | 9篇 |
植物保护 | 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
鹿流行性出血病毒是一种在全世界野生及驯养的有蹄动物中广泛存在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有12个血清型,是一种有10个节段(L1-L3、M4-M6、S7-S10)的双链RNA病毒,编码10个蛋白(VP1-7和NS1、NS2、NS3/NS3A).VP7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且保守性最高.VP2与病毒型特异性有关,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VP3为群特异性抗原,高度保守,具有亲水性保守区域.非结构蛋白NS1、NS2和NS3/NS3A及其编码序列均相当保守.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有PCR和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73.
通过水培方式种植蕹菜,研究以尿素态氮作唯一氮源条件下,不同浓度镍对蕹菜生长、脲酶活力和某些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镍对蕹菜生长、脲酶活力和氨基酸合成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镍产生毒害作用。施镍20μg/L处理的蕹菜鲜重最高、比对照高12.1%,但镍浓度高于320μg/L时蕹菜鲜重下降,施镍1 280μg/L处理的蕹菜表现出受害症状;适量的镍(20~80μg/L)可显著提高蕹菜叶片的脲酶活力,最高幅度达13.6%,脲酶含量也显著提高,最大增幅19.0%,但过量镍(大于640μg/L)会抑制脲酶活力。研究足量镍(60μg/L)影响蕹菜脲酶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镍可能先是提高脲酶比活力,然后参与脲酶合成而提高脲酶含量,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脲酶活力。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在镍0~40μg/L范围内随镍浓度提高而升高,最高升幅44.7%,镍大于10μg/L时效果极显著,之后保持稳定水平;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在过高浓度镍处理(大于640μg/L)时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川滇高山栎灌丛非结构性贮藏碳水化合物(NSC)和全氮含量与海拔的响应关系。[方法]选择川西折多山分布广泛的川滇高山栎灌丛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生长季节植株各组织NSC和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川滇高山栎地下组织NSC含量在休眠期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但在萌动初期、生长旺盛期和生长末期整体上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地上部分各组织NSC含量在不同季节对海拔的响应表现出非线性,无明显变化规律。休眠期川滇高山栎各组织全氮含量整体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其他时期变化不一致。另外,川滇高山栎地下组织NSC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结论]为探索林下植物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加强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13,36(12):1995-2007
Uptake of the two forms of nitrogen NO3 ? and NH4 + and nitrate reduction have been studied in two varieties of Moroccan wheat seedlings, cvs. Sais and Jouda, cultiva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n a hydroponic medium. The available form of nitrogen in the medium had a direct effect on the rate of nitrogen absorption. A brief nitrogen starvation increased the root length and stimulated accumulation of soluble carbohydrates, especially in the root tissues. A resupply of nitrogen stimulated ammonium and nitrate uptake and assimilation with higher mobilization of the soluble carbohydrates previously accumulated in root seedlings. It is suggested that root nitrogen and carbohydrate status might both regulate nitrate uptake and reduction in Moroccan wheat seedlings. The seedlings raised with the nitrate supply accumulated nitrate in the vacuole as an osmoticum. Shoots are the preferential site for such accumul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mineral nitrogen was absent in the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ammonium supply but was compensated by accumulation of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相似文献
76.
为通过E.coli表达系统制备猪细小病毒NS1抗原表位区蛋白,本试验利用DNAstar软件确定含有抗原表位的NS1蛋白片段,然后运用PCR方法从含有NS1基因的载体中扩增NS1抗原表位区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成与GST标签融合的NS1抗原表位基因的表达载体pGEX-GST-NS1,将表达载体转化BL21大肠杆菌筛选出工程菌。经IPTG诱导表达NS1融合蛋白,经GST-琼脂糖凝胶磁珠分离纯化,制备出与GST融合的NS1抗原表位蛋白。经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鉴定,制备的NS1融合蛋白分子量和预期一致,并且可以和抗GST标签抗体进行特异反应,表明NS1抗原蛋白已成功制备,为下一步NS1抗体的研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7.
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假设单位养分增产量与施肥量之间为线性模型,结果导致最高施肥量之前和最高施肥量之后的施肥效应是对称关系。这种模型设定偏误以及模型存在的强烈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是建模成功率明显偏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研发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旨在提高二元肥效模型的适用性。在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基础上,根据植物营养元素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原理,构建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并通过氮、磷、钾二元组合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检验新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推荐施肥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水稻、花生、马铃薯、毛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17个氮磷、氮钾、磷钾二因素肥效田间试验结果中,二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均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但典型肥效模型仅占试验点总数的58.8%,模型一次项系数或二次项系数代数符号不合理以及推荐施肥量属于外推的非典型式占41.2%。基于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拟合上述试验结果,同样均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典型肥效模型的比例占试验点总数的88.2%,非典型式模型(均属于推荐施肥量外推)比例仅占11.8%,建模成功率较二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提高了29.4个百分点。两种模型的最高产量施肥量之间、经济产量施肥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线性回归方程的一次项系数分别仅有0.9153和0.9161,表明当二元二次多项式模型推荐的最高施肥量或经济施肥量每增加1 kg时,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的相应推荐施肥分别仅增加0.915 3 kg和0.916 1 kg,较好地克服了二次多项式模型推荐施肥量偏高的问题。分析表明,二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是二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的简化式和特例,新模型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8.
以国内外5个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当年植株人工冷冻胁迫处理前后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累积情况,以人工控温后的再生长率为衡量指标,研究NSC累积情况与抗寒性的关系及冷冻前后的NSC累积情况。结果表明,秋季主根内可溶性糖积累浓度显著正相关于各品种的冻后再生长率(R=0.936,P0.01);淀粉浓度则与抗寒性间呈显著负相关(R=-0.880,P0.05),且根部淀粉累积总量显著负相关于其抗寒性(R=-0.923,P0.05);人工冷冻过程中伴随各苜蓿品种主根内淀粉浓度下降糖浓度升高,两者存在动态平衡。在苜蓿冷冻后返青生长过程中,主根内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79.
In spite of their low concentrations in soil solutions, low–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substances (LMWOS) such as amino acids, sugars, and uronic acid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cycles of C and N in soil. With respect to their low concentrations and to possible matrix interferences, their analysis in soil leachates is a challenging task. We established two HPLC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s for the parallel determination of amino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in soil leachates. The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of amino acids with an o‐phthaldialdehyde (OPA) mercaptoethanol solution yields quantitation limits between 0.03 and 0.44 µmol L–1 and SD values of <8.3% (n = 9). High‐performance an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HPAEC) on a Dionex CarboPac PA 20 column with a NaOH acetate gradient combined with pulsed amperometric detection (PAD)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arbohydrate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btained for 11 carbohydrates showed excellent linearity over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from 0.02 to 50.0 mg L–1. Recovery studies revealed good results for all analytes (89%–108%). Interferences from Hg(II) salts and chloroform used for stabilization of the leachates did not occur with both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The optimiz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use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s of amino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in soil leachates.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