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9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584篇
林业   281篇
农学   788篇
基础科学   62篇
  301篇
综合类   2093篇
农作物   535篇
水产渔业   259篇
畜牧兽医   824篇
园艺   179篇
植物保护   65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玉米生育期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合适的空间插值方法可以估计全国主产区玉米生育期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不同地区的种植生产。该文通过比较反距离加权法、径向基函数法、克里格法等插值方法的异同,以调查县夏播玉米5个阶段的生育期为数据源,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生育期的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并使用交叉验证对表面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期、出苗期和成熟期的最适合插值方法为径向基函数法,其均方根预测误差分别为5.077、5.320、5.243 d,拔节期和抽雄期的最佳插值方法为反距离加权法,其均方根预测误差分别为7.826、6.403 d;播种期和出苗期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延后,其余阶段生育期以东南至西北为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延后。  相似文献   
52.
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解吸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对矿区土壤中重金属Pb、Cd、Cu和Zn的解吸行为,并探讨了介质pH值对其解吸土中重金属的影响。振荡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四种低分子有机酸对供试污染土壤中Pb、Cd、Cu和Zn都具有一定的解吸能力。由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较低,各重金属的解吸率都不高。在对Pb和Cd的解吸中,各低分子有机酸能力大小顺序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草酸;Cu的解吸顺序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Zn的解吸顺序为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低分子有机酸随浓度的增加,其解吸能力提高。低分子有机酸对重金属的解吸量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53.
玉米自交系K 12花丝红色基因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交系K12和琼68的1套分离群体对玉米红花丝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K12的红花丝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方法将K 12中控制红花丝的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上,与SSR引物um c 1576的遗传距离为3.0 cM.  相似文献   
54.
明确在山东省聊城市白三叶草上发现的一种叶斑病的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19年采集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具有叶斑病的白三叶叶片,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依据柯赫式法则验证致病性.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从发病叶片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标记为SY1)...  相似文献   
55.
利用35对SSR引物分析40对不同的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每对引物扩增得到的条带数在2~12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2.306、0.891和0.519。采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计算遗传距离。聚类结果显示,除供试材料22与其他材料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单独为一类群;其余的供试甜菜品系可分为4个类群;共有14对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完全聚合在一起,说明经过回交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细胞核基因组之间几乎达到一致,纯度较高,今后可以直接应用于甜菜育种中;另有26对纯度较低,遗传距离较大,还需要继续进行回交至纯合。80份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462,最小为0.120。14对聚合在一起的原配组中的不育系之间遗传距离各不相同,今后可选择14对中遗传距离较大的不育系和其异型保持系配制二元不育系,用于杂交种中的母本。加大培育出甜菜新品种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了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有效的提高了甜菜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6.
医药分子农业的受体系统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转基因植物以农业规模生产口服疫苗、植物抗体、药用蛋白的途径称为医药分子农业。随着医药分子农业的发展,可作为受体的植物的种类正逐步扩大。但对于一个特定的目标蛋白,选用何种受体植物更有利于外源蛋白的高效稳定表达和经济快捷的提纯,仍是需要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最近的研究进展,阐述各类植物受体的特点及应用情况,以期为科学地确定医药分子农业的适宜植物受体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用Rim2超级家族分子指纹鉴别杂交水稻及预测杂种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5对Rim2引物对21份籼稻和20份粳稻材料进行了DNA指纹扩增,共扩增出3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6条,多态性水平为69.64%;粳稻平均多态性水平为56.67%,明显高于籼稻。根据Nei’s遗传距离计算获得的聚类树状图表明,参试21份籼稻材料聚为6组,20份粳稻材料聚为7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Rim2分子指纹可以区分多数的籼稻或粳稻材料,且显示出材料的遗传特征。考察部分籼稻和粳稻杂交组合的产量对照优势与双亲间遗传距离的关系,发现杂交粳稻的遗传距离与杂交优势表现出相关性,而杂交籼稻无此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阐述了燕麦中β-葡聚糖的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酶测定法、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刚果红分光光度比色法)的研究,以及对β-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高效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9.
温度对棉纤维强度及超分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利用短季棉中棉所16号品种, 研究了温度对棉纤维断裂比强度与超分子结构的影响, 结果 表明: 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 较高 温度条件下α角随铃龄增大不断宽化(变大), 对纤维强度提高不利; 较低温度条件下α角 随纤维发育不断变小(优化), 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纤维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60.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genetics of forest tre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R. Ahuja 《Euphytica》2001,121(2):173-195
The use of molecular markers has greatly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ome structure of forest trees. Conifers, in particular,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genome, containing a very high proportion of repeated DNA, consisting of tandemly repetitive and dispersed repetitive DNA sequences. The nature of highly conserved tandemly repetitive rRNA gen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a number of tree species, and their sites mapped on specific chromosomes by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Different families of retrotransposons (IFG, and TPE1) have been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from the dispersed repetitive DNA of pines. Genome map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a number of forest tree genera: Pinus, Picea, Pseudotsuga, Cryptomeria, Taxus, Populus, and Eucalyptus. EST databas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rom cDNA clones of pines and poplars. The structure and maternal or paternal modes of inheritance of organelle genom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forest trees. Comparative mapping in conifers has shown that gene families are conserved across genera. Due to lack of polyploidy in conifers, the evolution of this group of trees may have occurred primarily by duplication and dispersal of genes, probably by retrotranspositions, to form complex gene families. The evolution of angiosperm tree species has presumably involved both gene duplication as well as genome duplication (polyploidy).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shown that genes from phylogenetically unrelated organisms can be introduced and expressed in trees, thus offering prospect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orest tre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