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96篇
  免费   1568篇
  国内免费   1418篇
林业   4055篇
农学   1820篇
基础科学   1541篇
  1910篇
综合类   13859篇
农作物   1353篇
水产渔业   1382篇
畜牧兽医   2558篇
园艺   960篇
植物保护   1044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446篇
  2022年   698篇
  2021年   831篇
  2020年   843篇
  2019年   965篇
  2018年   434篇
  2017年   743篇
  2016年   937篇
  2015年   963篇
  2014年   1550篇
  2013年   1537篇
  2012年   2404篇
  2011年   2299篇
  2010年   1808篇
  2009年   1848篇
  2008年   1631篇
  2007年   1899篇
  2006年   1554篇
  2005年   1323篇
  2004年   917篇
  2003年   882篇
  2002年   671篇
  2001年   626篇
  2000年   527篇
  1999年   382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生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业十分普遍 ,造成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在自然保护区内势在必行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二者齐头并进。该文对自然保护内开展旅游业所造成对环境的潜在威胁作了分析 ,提出自然保护区内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主要措施 ,以及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方法 ,最后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02.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所造成的。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应充分考虑流域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03.
乌梁素海生态恢复机理与工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我国干旱区典型草型湖泊—乌梁素海设立试验基地 ,进行生态恢复工程试验研究。研究表明 :乌梁素海受富营养化影响 ,正在向芦苇沼泽—碱蓬盐化草甸—白刺荒漠方向演化。生态恢复机理是 :( 1 )减少大型水生植物有机氮、磷向底质的沉降 ,削弱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与储备 ;( 2 )减少大型水生植物死亡后矿化成氨态氮 ;( 3)控制底质中有机氮向水体释放生成氨态氮。采用机械化方式收割大型水生植物转移营养盐 ,抑制生物促淤效应以及对芦苇区进行园田化生态管理是乌梁素海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也是乌梁素海环境与资源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4.
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宏观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貌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形成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征及农业发展基础条件的深刻认识,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区域农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苜蓿草业的优势条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苜蓿产业和气候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苜蓿的生长特性及其与这一地区地理条件的匹配优势,同时论述了种植苜蓿对这一地区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意义,全面分析了这一地区发展苜蓿草产业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6.
化学防卫是昆虫防御外来侵害的方法之一。简要评述了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南瓜瓢虫Epilachna borealis、苜蓿瓢虫Subcoccinella vigintiquatuorpunctata 3种瓢虫蛹分泌的化学防御物质——氮杂大环内酯的结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After about 25 years of intensive research a substantial moment of information has accumulated on the basic biology of Prostephanus truncatus in stored produc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iotypes, symbiotic associations, mating and flight behaviour, ovi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n both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hosts. Th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nutritional biology (including the role of symbionts) and host finding behaviour (including the inter-linked roles of plant chemicals and the insect's own pheronones) are highlighted as research areas which deserve future attention. In addition, 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biology of P. truncatus permits it to survive and reproduce in non-agricultural environments. These areas of study should be pursued as possible routes to providing more effectiv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s strategies for the larger grain borer.  相似文献   
108.
通过设计杂合种群单对杂交方式,研究了加速获得抗性品系的方法。以高效氯氟氰菊酯群体汰选后抗性倍数为4.9倍的棉铃虫种群及其同源对照种群为材料,同时设置常规群体汰选方法与单对汰选方法,研究单对汰选方法在加速抗高效氯氟氰菊酯棉铃虫品系汰选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群体汰选两代后抗性倍数由4.9倍提高到7.4倍, 而单对汰选两代后抗性倍数由4.9倍提高到27.3倍。表明在常规群体汰选中穿插几代单对汰选方法可明显加快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汰选进程。  相似文献   
109.
茭白纹枯病发生规律及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茭白纹枯病发生规律与产量损失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湿、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缺乏钾素是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田间发病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单茭重减低率与病级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始病期越早,危害越重,产量损失也越大;病害危害程度与有效分蘖数(孕茭数)减少率、单茭重减低率、产量损失率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在产量损失构成中,有效分蘖数的减少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Nymphal development time and fecundity ofSitobion avenae (F.) (Homoptera: Aphididae) were determined on nine widespread wheat varieties cultivated in Tekirdağ Region in Turke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 chambers (25±1°C, 65±5% r.h.; 16:8, L:D). Development time (±S.E.) ranged from 5.75±0.25 to 7.20±0.20 days. Fecundity per female ofS. avenae was found to be the highest (12.87±1.50) on wheat cv. ‘Sana’. In this investigation cvs. ‘MV-17’, ‘Miryana’, ‘Pehlivan’ and ‘Saraybosna’ were particularly resistant againstS. avenae.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July 8,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