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01篇 |
免费 | 1151篇 |
国内免费 | 375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32篇 |
农学 | 3213篇 |
基础科学 | 219篇 |
1258篇 | |
综合类 | 10486篇 |
农作物 | 2882篇 |
水产渔业 | 1260篇 |
畜牧兽医 | 6562篇 |
园艺 | 1213篇 |
植物保护 | 13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2篇 |
2023年 | 430篇 |
2022年 | 876篇 |
2021年 | 1018篇 |
2020年 | 1064篇 |
2019年 | 1151篇 |
2018年 | 866篇 |
2017年 | 1151篇 |
2016年 | 1432篇 |
2015年 | 1310篇 |
2014年 | 1297篇 |
2013年 | 1264篇 |
2012年 | 1956篇 |
2011年 | 1978篇 |
2010年 | 1528篇 |
2009年 | 1497篇 |
2008年 | 1367篇 |
2007年 | 1574篇 |
2006年 | 1324篇 |
2005年 | 1041篇 |
2004年 | 755篇 |
2003年 | 653篇 |
2002年 | 525篇 |
2001年 | 524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353篇 |
1998年 | 229篇 |
1997年 | 208篇 |
1996年 | 185篇 |
1995年 | 157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12篇 |
1956年 | 18篇 |
1955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研究目的是检测荷包猪FUT 1和Mx1基因位点多态性及其与免疫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基因多态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指标白介素-4(IL-4)、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α-干扰素(IFN-α)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荷包猪FUT 1基因和Mx1基因Hin6I点酶切位点上显示多态性,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G和AA型,在Mx1基因其他两位点处未发现多态性;荷包猪免疫指标IL-4、sIgA、IFN-α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大白猪(P<0.05),但抗性基因型与免疫指标间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42.
蒙古马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基因多态性及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基因与蒙古马毛色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半巢式PCR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蒙古马STX17基因第6内含子的多态性以及不同毛色蒙古马皮肤组织中STX1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巢式PCR结果显示:STX17基因在青毛蒙古马第6内含子处存在4.6 kb的重复片段,在其它毛色中不存在该重复片段;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X17基因在蒙古马青毛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骝毛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结果证明蒙古马STX17基因与其青毛表型具有典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
大白猪和长白猪EPOR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白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基因作为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来检测EPOR基因第4内含子C\T突变多态性,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猪繁殖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在长白猪和大白猪中存在AA、AB和BB共3种基因型,在2个群体中处于中度多态。利用SAS 8.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不同基因型与总产仔数(TNB)、产活仔数(NBA)和初生重(WB)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长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B、AA基因型个体(P<0.05);经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均表现为正效应。大白猪初产母猪BB基因型个体的TNB、NBA和WB都高于AA型和AB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AB基因型个体的WB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B等位基因对初产母猪TNB、NBA和WB都表现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旨在探索脂质体介导抗猪瘟病毒基因重组质粒PGPUG/GFP/Neo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为构建疾病模型动物及抗猪瘟病毒转基因猪提供技术平台。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将培养至3~5代的胚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抗猪瘟病毒基因重组质粒PGPUG/GFP/Neo。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不同浓度脂质体和重组质粒,以及不同转染时间的组合中,2 μL脂质体介导1.5 μg重组质粒,转染6 h时可获得19%的转染效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剂量和时间组合(P<0.01)。这些结果表明,脂质体、重组质粒及转染时间的优化组合,能有效介导抗猪瘟病毒基因重组质粒PGPUG/GFP/Neo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45.
为了探讨豆科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形态氮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MtNRT1.3表达和氮吸收的影响。试验设有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处理(对照组,Con)、施铵态氮(NH4Cl—T1)、硝态氮(NaNO3—T2)和混合氮(铵态氮、硝态氮1:1混合—T3),各形态氮肥施加总量为按纯氮250 mg(每1 kg土)。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提高了紫花苜蓿中的氮含量,施加各种氮肥均提高了紫花苜蓿根中MtNRT1.3基因的表达量,且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正相关性(P<0.01)。相比于铵态氮肥,施加硝态氮肥不但可增加植株中硝态氮含量,而且能提高植株铵态氮含量;相比于单施硝态氮和铵态氮肥,混合氮肥对提高植株氮含量效果最好;施加硝态氮肥更有利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累积。因此,对紫花苜蓿施加氮肥应重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增加硝态氮的比例更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核酸疫苗在小鼠攻毒试验中的免疫保护效果,以PCV-2 GXWZ-1株为模板,扩增出ORF2基因及其截短基因8个片段(A(ORF2)、B(51-100aa)、C(101-150aa)、D(181-235aa)、E(151-200aa)、F(51-150aa)、G(101-235aa)、H(51-235aa)),将其插入到pcDNA3.0载体中,构建出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至PK-15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瞬时表达情况。将试验小鼠随机分成9组,其中免疫组7组,阴阳性对照各1组,将纯化的真核表达质粒对小鼠进行组合免疫;二免后,用经处理过的PCV-2 GXWZ-2株阳性病料悬液腹腔注射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小鼠,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其后进行体重记录、病理切片制作及PCR检测。结果表明:共有6个真核表达质粒成功在PK-15细胞中表达。在攻毒后的3周内,阳性对照组小鼠PCR诊断均为阳性;免疫组中,部分组小鼠在攻毒后第1周或在第2周为阳性,到第3周时各免疫组小鼠全部为阴性;阴性对照组始终为阴性。免疫组在病理保护学方面明显优于非免疫对照组,非免疫对照组的体重增长速率略低于免疫组和阴性对照组。由此可见猪圆环病毒2型核酸疫苗在小鼠攻毒试验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7.
解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入侵宿主细胞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深入研究Nb对家蚕的侵染机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b孢子接种粉纹夜蛾(Trichoplusiani,Tn)培养细胞48h后孢子的分布状态和培养细胞的生长情况,并对接种Nb孢子后的Tn培养细胞培养物总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证实经0.2mol/LKOH预处理的Nb孢子可以被Tn培养细胞所吞噬。对Nb孢子孢壁蛋白的SDS-PAGE分析显示,Nb孢子经KOH预处理后,大小为80kD和12kD的孢壁蛋白带缺失或明显减弱,30kD的孢壁蛋白带丰度降低。推测KOH预处理使Nb孢子部分孢壁蛋白被分解(部分或完全)或使蛋白结构发生变化,由此影响了Nb孢子与Tn培养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Tn培养细胞对Nb孢子的吞噬。 相似文献
48.
细环病毒(TTV)目前在全世界的猪群中广泛存在。为了调查其在广东省猪群流行情况,我们运用PCR方法对广东省不同地方猪场和散养户送检的445份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TTV总的阳性率为68.1%(303/445),其中TTV1阳性率为43.1%(192/445),TTV2阳性率为24.9%(111/445)。TTV1的阳性率高于TTV2的阳性率,且猪场送检样品阳性率高于散养户。TTV1和TTV2存在混合感染,猪场样品混合阳性率为23.1%(88/381),散养户样品混合阳性率为1.6%(1/64)。几份阳性样品测序和进化分析显示,它们分别属于TTV1和TTV2。调查结果表明TTV在广东猪群中已经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49.
犬冠状病毒基因疫苗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VAX1为载体首次构建了犬冠状病毒病基因的3种真核表达质粒。首先将犬冠状病毒大熊猫株(CCVDXMV)纤突蛋白(S)、膜蛋白(M)和核蛋白(N)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将测序后的质粒pTS、pTM和pTN分别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并将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中得到重组质粒pVAXS、pVAXM和pVAXN。将这3种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MDCK细胞,通过RT—PCR法进行转录水平的检测,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pVAXS、pVAXM、pVAXN转染MDCK细胞36h后就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在转染72h后可检测到3种目的蛋白的表达。动物免疫试验表明,3种真核表达载体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这为CCV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