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845篇
林业   38篇
农学   564篇
基础科学   59篇
  492篇
综合类   1108篇
农作物   66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21.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利用河南省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作物主要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自返青到成熟的各生育期均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其中以拔节期提前最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存在1.3d/10a的总减少趋势;相关分析显示导致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是2-5月平均气温的上升和3月日照时数的增加。夏玉米所有生育期都表现出延迟的趋势,以成熟期延迟程度最大;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2.1d/10a;6-9月总降水量减少是造成夏玉米生育期延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2.
为探明保水剂和氮肥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60 kg.hm 2)与氮肥[0、225 kg(N).hm 2、450 kg(N).hm 2]单施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保水剂和氮肥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剖面各层次的含水量及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单施450kg(N).hm 2氮肥、单施保水剂及保水剂与450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土壤含水量较高。不施保水剂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施用保水剂时,氮肥用量过高,干物质积累有所降低。拔节—收获期,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且到生育后期效果更明显。在播种—拔节期和孕穗—灌浆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且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处理增加幅度更大。而灌浆—收获期,高氮[450 kg(N).hm 2]和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53.8%和57.8%。而最终产量与水分生产效率以60 kg.hm 2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最高。说明氮肥用量适宜时,施用保水剂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子粒生长过程的分析表明:小麦开花后子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开花后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高时基本吻合。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密度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快增期的天数和灌浆速率比较稳定;缓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因此,在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基础上,延长灌浆缓增期是目前增加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4.
试验利用20个旱地小麦品种,在育种圃种植模式下,对生长后期(挑旗期、抽穗期、半仁期、顶满仓期)上部三片叶的叶片含水量及其它性状与抗旱性和产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上三叶性状与抗旱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同一育种目标对上三叶的性状要求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叶片对抗旱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贡献也不同。叶片含水量和抗旱性之间直接效应不大;从整体上可以看出,上三叶越长、长/宽越大,抗旱性越强;旗叶叶片较窄且薄,倒二叶、倒三叶宽度较小是抗旱的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125.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与内源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黄淮冬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大穗型品种豫麦6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分蘖消长与内源激素的对应变化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穗型品种体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脱落酸(ABA)含量变化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分蘖盛期豫麦66 IAA和ZR+Z的蘖、茎比小于豫麦49, 而ABA的蘖、茎比相反; 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豫麦66分蘖Ⅰ  相似文献   
126.
追氮时期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小麦不同追氮时期的氮素利用机制。[方法]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分布、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来自土壤的占73.36%~78.58%,来自肥料的占21.42%~26.64%。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可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尤其是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氮素开花期穗器官和成熟期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促使开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移。小麦籽粒氮素的74.08%~80.28%是开花前营养体氮的调运,各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大小为叶片>茎>穗轴+颖壳>叶鞘>根。适期追氮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收获指数和产量。[结论]不同时期追氮对小麦的氮素代谢、产量和品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5(基追比3∶7的优化氮磷钾肥)处理拥有最高的理论产量、冬小麦产量和生物量;从氮素收支平衡分析,T5处理的氮素收支差最小,氮素过量引起的环境风险最低;另外,T5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生理利用率等指标均为最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从冬小麦农艺性状、产量、氮素淋溶风险以及氮的利用效率等角度考虑,T5处理是最佳施肥处理,"轻基重追"应该是冬小麦施肥的正确策略。  相似文献   
128.
夏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素供应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而递增;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收获时的植株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当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植物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低于270 kg/hm2时,不同施氮量的子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子粒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9.
The effects of N rates and N timings on yield formation, N uptake at five growth stages and fertilizer N use efficiency of six-row and two-row winter barley were evaluated in field trials conducted from 1990/91 to 1992/93 at the TU Munich's research station Roggenstein.

On average over 3 years the six-row cultivar yielded most at a total rate of 110 kg ha−1 N including an early application of 40 kg ha−1 N up to EC 30 (Zadoks scale). The two-row cultivar achieved maximum yield at a total rate of 140 kg ha−1 N including early applications of 70 kg ha−1 N up to EC 30. The highest yielding N-treatments of six-row barley regularly took up less nitrogen at EC 32 (95 kg ha−1 N on average) than the non-optimally fertilized treatments, whereas full exploitation of the yield potential of two-row barley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s of N-uptake at EC 32 (113 kg ha−1 N on average).

Lodging did not occur in the trials conducted in 1991 and 1992 and no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cultivars in fertilizer N use efficiency. With six-row barley the N treatment giving maximum yield also led to an optimum fertilizer N use efficiency. Full exploitation of the two-row barley yield potential was associated with suboptimal fertilizer N use efficiencies.  相似文献   

130.
研究了灌浆期高温胁迫条件对冬小麦叶源、库器官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叶源、库活性显著降低。高温胁迫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子粒蔗糖酶的活性 ,降低子粒可溶性糖含量 ,胁迫发生初期子粒ATP酶的活性迅速降低 ;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的旗叶MDA含量、脯氨酸含量上升。适当的调节剂处理能显著改变高温胁迫条件下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 ,显著抑制高温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的下降 ,延缓叶片衰老的进程 ,对保持叶源、库器官的生理活性有显著的作用 ,协调源库关系 ,降低高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