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6篇 |
免费 | 283篇 |
国内免费 | 245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1篇 |
农学 | 1690篇 |
基础科学 | 91篇 |
628篇 | |
综合类 | 3193篇 |
农作物 | 2728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62篇 |
园艺 | 25篇 |
植物保护 | 2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67篇 |
2020年 | 200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367篇 |
2015年 | 304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362篇 |
2012年 | 394篇 |
2011年 | 470篇 |
2010年 | 484篇 |
2009年 | 494篇 |
2008年 | 478篇 |
2007年 | 619篇 |
2006年 | 466篇 |
2005年 | 436篇 |
2004年 | 289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206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63年 | 6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麦棉套作模式下适宜的小麦播种方式与播量,通过裂区试验,以播种方式(撒播和条播)为主因素,播量(187.5、225.0、262.5、300.0kg·hm-2)为副因素,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灌浆期边行、内行分别延长3.3和0.6d,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边行分别降低0.18、0.26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推迟了0.2d;内行小麦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0.02、0.04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推迟0.6d;撒播使内行小麦理论最大粒重提高1.7g。随播量的增加,小麦灌浆期延长,与187.5kg·hm-2播量相比,300kg·hm-2播量下撒播边行和内行及条播边行和内行分别延长2.8、1.8、2.6、2.2d,平均灌浆速率分别降低0.10、0.02、0.11、0.10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分别降低0.15、0.03、0.15、0.15mg·粒-1·d-1,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分别推迟0.7、0.5、0.9和-0.8d,理论最大粒重分别降低1.5、3.1、1.1、6.5g。撒播内行穗数达到529.0万穗·hm-2,显著高于条播,穗粒数与千粒重分别较条播高1.4粒与0.2g,产量较条播高405.0kg·hm-2,而边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与条播无显著差异;撒播平均产量较条播高5.1%。随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下降。产量撒播以播量225.0kg·hm-2最高,条播以播量262.5kg·hm-2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在225.0kg·hm-2时可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染色体鉴定技术简单、经济和高效, 可以促进小麦品种及亲缘物种染色体识别和变异体鉴定, 提高染色体工程效率。我们前期开发了寡核苷酸探针套, 包含pAs1-1、pAs1-3、AFA-4、(GAA)10和pSc119.2-1共5个探针。本研究通过一次荧光原位杂交(FISH), 对源于17个非整倍体的18份材料分析发现, 其中14个染色体组成正确, 可以清晰识别相应的缺体、四体和端体。还构建了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的、能准确识别3个基因组和7个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高清核型, 发现4个非整倍体发生变异, 其中从N5BT5D中鉴定出一个可能的小片段相互易位系T6AS·6AL-6DL和T6DS·6DL-6AL。进一步对7个地方品种、10个栽培品种(系)和1个人工合成小麦分析, 发现15条染色体存在多态性, 涉及6条B组(除4B)、5条A组(除1A和3A)和4条D组(1D、2D、4D和7D)染色体, 可以清晰识别我国小麦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种易位类型(T1RS·1BL、T6VS·6AL及相互易位T1RS·7DL和T7DS·1BL), 省去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程序。另外, 对5个亲缘物种分析发现, 该探针套可以识别栽培一粒小麦、硬粒小麦Langdon、荆州黑麦、长穗偃麦草(2n=2x=14)全部和中间偃麦草30条染色体, 并构建了这5个物种的核型。本研究结果证实该寡核苷酸探针套可以有效用于小麦及亲缘物种染色体鉴定, 高清晰的中国春非整倍体核型为小麦染色体工程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03.
To study the role of abscisic acid (ABA) and gibberellin (GA) sensitivity in regulating pre-maturity α-amylase (PMA) in wheat grains, plants were grown in a glasshouse under cold-shock and ambient conditions. α-amylas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pplied ABA and GA was measured in detached-grains with the embryo removed (in vitro) and in intact-grains attached to the plant (in situ). The in vitro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Spark (low PMA-susceptible genotype) and Rialto (highly PMA-susceptible genotype), with the aim of defining the time point for GA-sensi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GA-sensitivity at about 640 degree days after anthesis (DAA) in Rialto. There was no evidence for a change in ABA-sensitivity in either variety. The in situ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genotypes from a Spark × Rialto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segregating for the Rht-D1a (tall) or Rht-D1b allele and for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1BS/1RS. For Rht-D1a (tall) or Rht-D1b genotypes with or without 1BS/1RS, the cold-shock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A-sensitivity,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BA-sensitivity. These results show PMA is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GA-sensitivity that occurs in the aleurone at around 640 degree DAA, and can be enha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cold-shock). 相似文献
104.
两品种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清除H2O2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入Rht3矮秆基因的宁矮1号小麦叶片,在全展初期,CAT,APX和GR活力琢AsA,GSH含量比其亲本苏麦3号高,而在全展后期则不如苏麦3号,这与叶片的光合功能变化相对应。宁矮1号叶片中H2O2的累积早于苏麦3号,与其叶片较早地进入衰老相一致。较低浓度的外源H2O2对叶片衰老早期的CAT,APX和GR活力有正调节作用、但随着衰老程度的加深,这种调节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光谱响应及株型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直立和平展2种株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光谱响应以及田间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探讨了利用冠层光谱反射率、光谱特征参量NDVI及植被覆盖度识别小麦株型的方法。结果表明,(1)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在近红外波段(700~1300 nm)光谱反射率有明显差异,生育前期平展型品种高于直立型品种,并以拔节期的差异为最显著,随着生育进程差异逐渐变小。拔节期是进行株型识别的最佳时期,并且此期冠层的敏感波段680 nm和760~900 nm的反射率在2种株型品种之间差异明显。(2)小麦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680,890)呈正相关,并且不同生育阶段其相关程度有差异,这是利用NDVI和植被覆盖度(COV)识别不同株型的基础。(3)相同COV条件下,直立型品种的NDVI高于平展型品种的NDVI,并且随着COV的增加,差异逐渐变小,二者的变化关系体现了直立型品种株型紧凑和平展型品种株型披散的特点,利用NDVI和COV的关系可以对株型进行识别,以小麦拔节期为最佳识别阶段,此期2种株型品种的NDVI具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8.
小麦细胞膜热稳定性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细胞膜热稳定性是较好地反映小麦品种耐热性大小的重要生理指标.本文利用冬、春小麦各6个亲本分别组配的6×6完全双列杂交(包括反交),对该性状(以相对热损伤率RI%表示)进行了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该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GCA)、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和反交效应(R)均达极显著水平.上述三因素相对作用大小冬、春小麦分别为3.9:1:1.6和2.1:1:0.5,说明该性状的遗传虽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一定优势,非加性基因效应和反交效应也起重要的作用.(2)该性状受质核互作和(或)细胞质的明显影响.(3)一些杂种F_1的细胞膜热稳定性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存在超亲遗传现象.这将对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小麦材料的不同生育时期抗倒性,明确影响小麦倒伏的关键因素,以147份我国育成的主推小麦品种及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开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测定其10个倒伏性相关性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这些小麦材料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抗倒伏相关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气候因素间及生育时期间均存在显著的变异;在不同生育时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基部茎节壁厚度、实心度、茎秆强度对小麦的抗倒伏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茎节长度、髓腔直径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强度是影响植株抗倒性的最关键性状。基于三个生育时期主成分的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显示,有70份材料的综合抗倒性优良,其中部分新育成小麦材料抗倒性表现优异,可作为小麦强秆抗倒改良育种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测定小麦不同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方法]通过水培法对小麦种子进行培养,并采用活体法对其全生育期叶片和根部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小麦叶内NRA呈现"S"型增长,生长前期和末期无明显增长,而抽穗期至开花期NRA急剧增长;小麦根内NRA在抽穗期达到最高,然后逐渐降低。[结论]为合理施肥及指导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