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玉米小斑病菌CI小种侵染特征的病理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11套同核异质材料,采用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寄主细胞、组织、个体、群体对CI小种不同反映,分别对HMCI毒素对玉米根冠细胞致死率、针刺病斑长度、幼根生长抑制率、乳熟期病斑长度和面积、接种20d及乳熟期病情指数7个病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筛选。结果表明:(1)乳熟期病斑面积可以作为测定寄主对C中抗性的单一病理指标;(2)确定了综合评价寄主对CI小种及其毒素综合抗生的3个主万分  相似文献   
52.
本文论述了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当前根据小斑菌对玉米细胞质的专化性鉴定生理小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侵染的特点.但在不同病理指标、不同核型之间所表观的专化性程度却有较大差别;CⅡ、CⅢ亚群胞质无专化侵染现象.(2)C小种的致病力小于T小种.  相似文献   
54.
【目的】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和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是引起青藏高原青稞黑穗病的主要病原菌,建立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的大麦坚黑粉菌和裸黑粉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体系,检测青稞种子的带菌量,再依据带菌程度进行播前种子处理,是控制青稞黑穗病的重要技术手段。【方法】根据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和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的ITS基因序列与其他对照菌株同源性低的区段设计并获得有效引物1组,建立LAMP检测体系,并选取影响LAMP反应体系的5个主要因素dNTPs、甜菜碱、镁离子、Bst DNA聚合酶及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LAMP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结果】建立了青稞黑穗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其优化后dNTPs浓度为1.8 mmol/L、甜菜碱浓度为0.8 mmol/L、镁离子浓度为10 mmol/L、Bst DNA聚合酶浓度为320 U/mL,反应温度为65℃。应用该体系在45 min内能检测出2×10~(-4)ng/μL的裸黑粉菌,在60 min内能检测出2×10~(-4) ng/μL的大麦坚黑粉菌,即在60 min内可检测出2×10~(-4)ng/μL的大麦坚黑粉菌和裸黑粉菌。建立的青稞黑穗病菌LAMP检测体系对大麦坚黑粉菌和祼黑粉菌具有特异性。【结论】建立了青稞黑穗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该体系能在1 h内检测出2×10~(-4)ng/μL的裸黑粉菌和大麦坚黑粉菌。  相似文献   
55.
甘蔗黑穗病及其病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a)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甘蔗病害,也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甘蔗病害,使甘蔗产量及品质均受到严重损失。综述甘蔗黑穗病病原特征、分类归属、生理分化、遗传多样性、快速检测,以及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并探讨进一步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56.
基于PCR和巢式PCR技术的甘蔗黑穗病早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甘蔗黑穗病早期检测的可能性,应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甘蔗黑穗病菌PCR和巢式PCR检测技术,对经人工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的植蔗叶片进行检测,并调查采样植株的黑穗病实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黑穗病实际发生率80%(16/20),PCR检测阳性率35%(7/20),巢式PCR检测阳性率70%(14/20),PCR和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其植株黑穗病发生率几乎为100%。这一结果表明了甘蔗黑穗病菌PCR和巢式PCR可用于甘蔗黑穗病早期检测,但巢式PCR检测结果与黑穗病的实际发生情况比较吻合,更适合于甘  相似文献   
57.
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须中芦丁的提取工艺及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玉米(Zea mays)须中芦丁提取工艺和检测条件,本试验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回流时间和超声时间4个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须中芦丁的提取工艺,并将最佳工艺条件提取的芦丁样品进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玉米须中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9%、液料比30 mL∶1 g、回流时间1.7 h以及超声时间36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玉米须芦丁含量为12.152 mg·g-1,且经紫外、红外光谱测定,其主要官能团吸收峰显著,HPLC检测重现性好。说明该工艺对玉米须中芦丁的提取优化效果显著,为玉米须深层次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8.
59.
石敏 《长江蔬菜》2013,(18):95-97
来自茭白正常膨大肉质茎的黑粉菌(M—T菌株)经5kGy和10kGy 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获得耐40℃的耐热突变体(H—T菌株)各10个菌株,而来自灰茭的黑粉菌(T菌株)未观察到耐热突变体。对3种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T和T菌株均不能在32℃及以上温度生长;15~28℃范围内,H—T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T菌株,后者又显著快于M—T菌株;相对于最适温度下的延滞期,显著延长延滞期的临界温度分别为15℃(M-T菌株)、20℃(T菌株)和20℃(H-T菌株)。因此,H-T菌株与M-T菌株的生长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0.
广东省甜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从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采集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斑病标样,分离提纯病原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并结合病菌生物学特性,对分离出的4个甜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个甜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完全一致,符合O小种特征,因此认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的小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生理小种类型(O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