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4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129篇
基础科学   63篇
  76篇
综合类   525篇
农作物   14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147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明确兼顾节水高产抗倒的最佳灌水与施钾量组合,以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次数(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水和扬花水)和4个施钾量(施K_2O0、75、150和225kg·hm~(-2))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高,茎秆基部2个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显著增加。而茎秆壁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厚。小麦产量和3个产量构成因素也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4个施钾量之间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K225与K150之间的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抗倒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重心高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春季在拔节期和扬花期灌2次水,施K_2O 150kg·hm~(-2)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和钾肥高效,且茎秆抗倒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2.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形态特征及其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在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300(N_1)、360(N_2)、420(N_3)和480(N_4)kg·hm~(-2)四个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茎部形态特征、力学特征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滴灌冬小麦的株高逐渐增高,重心高度升高,平均节间长度增长,单株鲜重增加,而基部节间直径减小,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降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冬小麦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均呈降低的趋势。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单茎鲜重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节间直径呈显著正相关。N_2处理小麦倒伏率较低,产量最高,为6 315.76kg·hm~(-2),分别较N_1、N_3、N_4处理产量高4.72%、6.69%和13.59%。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控制施氮量可以降低滴灌小麦倒伏率,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3.
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QTL水平上研究茎秆实心度与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与实秆小麦种质"武云实秆"的F2群体和F2:3家系,对小麦茎秆强度、实心度及影响实心度的相关性状包括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茎秆强度相关性状QTL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茎秆强度与厚径比、壁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相关QTL共23个,分布在1B、3B、4A、4B、5A上,表型贡献率3.5%~44.0%。在染色体3B、4A和5A上的标记区间gwm547–gwm247、wmc718–wmc468和gwm156–gwm443均检测到贡献率很高的茎秆实心度相关QTL,说明在这3条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茎秆强度的主效QTL。用普通小麦宁麦13(N13)×武云实秆的24个F7家系检验分子标记gwm247的可靠性表明利用标记gwm247选育茎秆实心度优于宁麦13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相关主效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小麦茎秆强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玉米秃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唐祈林  荣廷昭 《核农学报》2007,21(4):366-368,400
玉米果穗顶部不能形成种子或部分种子败育而导致秃尖,秃尖受遗传影响较大,并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以20个玉米杂交组合雌穗顶部穗轴为材料,对光合作用的"源"和"库"起调控作用的顶部穗轴内源激素与其秃尖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灌浆期,玉米雌穗顶部穗轴GA3I、AA、CTK含量较高,而ABA含量很低;ABA含量与玉米秃尖长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GA3+IAA+CTK)/ABA含量与玉米秃尖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顶部穗轴ABA含量的高低与玉米秃尖长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5.
建立葡萄脱毒技术并繁育和推广葡萄良种脱毒苗木,对于广西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本研究团队在广西最先开展了葡萄脱毒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了10种葡萄主要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并建立了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的葡萄脱毒技术,且已成功对‘阳光玫瑰’葡萄、‘夏黑’葡萄和‘巨峰’葡萄三个优良品种的带毒单株进行了脱毒。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西葡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6.
采用抑菌圈法,对10种杀细菌剂在火龙果茎腐病病原上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53.8%氢氧化铜水分散颗粒剂(杜邦TM)、45%代森铵水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火龙果茎腐病病原均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45%代森铵水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到78.88%和71.42%,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2.380 2.477x,y=2.896 1.146x,EC50分别为0.4929,0.0240。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效果次之,抑制率达到66.67%,直线回归方程为y=1.020 1.040x,EC50值为2.5686。这3种药剂可作为火龙果茎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37.
红松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测定与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特征。在观测期间(2003年5-9月),红松林分林冠截留量为103.48mm,占同期降水量的26.19%;降水按以下比例被再次分配:穿透降水68.16%,林冠截留26.19%,树干径流5.65%。利用Horton改进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分表征林冠吸附容量的参数Ic*m=2.387mm,大于该地区针叶树种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吸附容量;表征区域降雨蒸发能力的参数α=13.9%。2个参数较好的解释了红松林冠截留吸附、湿润与蒸发机理;红松林冠截留率随降水的变化曲线可分为快变期(截留率>30%,降水量<15mm)、渐变期(截留率30%~18.67%,降水15~50mm)和稳定期(截留率<18.67%,降水>50mm)3个阶段,红松林冠稳定截留率为18.67%。红松林冠截留构成中吸附截留量较大。  相似文献   
38.
以棉花幼苗下胚轴和茎尖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茉莉酸合成抑制剂,观察棉花下胚轴生根及愈伤组织的形成率以及对茎尖分化的影响,探究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对棉花脱分化及茎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可以显著地促进愈伤组织的生成,加快生根,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愈伤组织POD及SOD的活性。当茉莉酸合成抑制剂浓度为0.075 mg·L~(-1)时,对生根及愈伤组织形成方面作用效果最显著。而在茎尖培养过程中,2.0 mg·L~(-1)的茉莉酸合成抑制剂在棉花茎尖培养初期对分生组织分化起显著促进作用,棉花生长量最大,植株SOD酶和POD酶活性最大。  相似文献   
39.
辣木的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木分生组织为材料,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探讨不同取材部位、预处理方式和酶解时间对辣木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以期为辣木的起源、演化及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辣木新枝茎尖为最佳取材部位,用饱和对二氯苯预处理2 h,再用4%纤维素酶和5%果胶酶混合物酶解4 h,制片所得染色体效果最佳。核型分析表明,辣木染色体属于小染色体,有28条,核型公式为2n=2x=2n=28m,属于1B类型,核型不对称系数60.29%,核型对称程度较高,这表明辣木在进化中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40.
研究旨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究愈伤诱导及再分化的最适条件,以期为糜子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采用5种不同类型的糜子品种研究愈伤诱导及再分化的最适条件。利用植物激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诱导茎尖愈伤组织,筛选出发芽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染菌率低的品种,并对诱导愈伤最适激素浓度及配比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冀黍2号出芽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染菌率低,适宜进行组织培养;2,4-D对冀黍2号愈伤诱导效果最好,最适浓度为2.5mg/L,诱导率达86.67%,淡黄色块状,结构紧密,质地较硬,继代培养后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状态更好。再分化过程中,2,4-D浓度为2.5mg/L+TDZ浓度为3.5mg/L时出现明显的嫩芽。该试验获得冀黍2号愈伤诱导及再分化的最适条件,可为糜子再生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