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林业   25篇
农学   651篇
基础科学   37篇
  215篇
综合类   1194篇
农作物   2352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77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梁晓芳  王步军 《作物学报》2015,41(1):168-173
用制备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0AP)制备了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素、黄豆黄素、染料木素6种大豆异黄酮单体溶液,对其进行了1个月的短期稳定性和6个月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特性量值为溶液的浓度值和纯度值。对在4个不同温度(–20℃、4℃、25℃、60℃)下保存一个月后的测定值与初始值进行了方差分析,短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染料木苷外,其余5种色谱纯大豆异黄酮溶液的浓度在4℃、25℃条件下保存无显著变化,6种大豆异黄酮溶液的纯度在–20℃、4℃、25℃条件下保存无显著变化,因此认为4℃、25℃是大豆异黄酮溶液短期储存的最适温度。在4℃条件下,对经过0、1、2、3、4、6、8、12、16和24周的大豆异黄酮测定值与初始值进行t检验,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6个月的保存期内6种色谱纯大豆异黄酮溶液的纯度无显著性变化,但浓度均显著增加,分析认为分装容器的密封性是导致浓度增加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异黄酮单体溶液标准溶液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2.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大豆早熟新品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雷勃钧  赵铠 《作物学报》1996,22(2):173-177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提取的含有早熟血缘供体大豆绥农8号的总DNA,直接导入受体大豆黑农26号中。在后代D2代中获得3个早熟株系,熟期比受体提早15天,并迅速稳定。经异地鉴定,D90-1072品系产量比对照品种提高19.1%,于1993年进入省区试。经过对该组合的受体,供体及转化后代进行RAPD分析,证明供体DNA片段进入受体引起后代基因组的变异。  相似文献   
993.
颜清上  陈品三 《作物学报》1997,23(5):529-537
抗源品种灰皮支黑豆、元钵黑豆和高感品种鲁豆1号为供试大豆材料,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卵和二龄幼虫为接种物。接种后17天,测定大豆根部的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含量。与不接种对照比,抗源品种灰皮支黑豆和元体黑豆根部的总糖含量分别降低24.91%和37.77%,而感病对照鲁豆1号升高46.01%;果糖和麦芽四糖含量在感病对照根上增加幅度较大,分别为144.30%和62.90%,但在抗源品种根上或是具有小  相似文献   
994.
水分胁迫下钙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改善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杨根平  高向阳 《作物学报》1995,21(6):711-716
本工作采用控制营养液中的钙量和叶片喷钙的方法来提高植株的钙水平,研究了钙对水分胁迫大豆光合作用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经高钙处理(14mmol/L Ca^2+)大豆叶片保持高的光合速率;中钙(5mmol/L Ca^2+)处理次之;低钙(营养液中不加Ca(NO3)2,而以NaNO3代之)处理一周叶片光合作用速率最低,相对变化最大,在同样程度的水分胁迫下,高钙处理叶片具有较高的CO2羧化效率,  相似文献   
995.
1991年对152份栽培大豆、12份野生大豆、12份半野生大豆进行了胚芽期酯酶同工酶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大豆酶谱类型丰富,176份品种表现为17个类型。按其迁移率可分为E1-E88个大区。E4、E6和E7区酶带条数稳定,酶带着色深,构成了大豆胚芽期酯酶同工酶的特片性酶带。按照地理分布,黄河流域的大豆类型酶谱最为丰富,共15种类型,其中山西、河南大豆表现较特殊类型。东北三省的酶谱类型们居第二,为  相似文献   
996.
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及抗性基因克隆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吕蓓 《分子植物育种》2003,1(1):116-121
本文概述了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与寄主的相互识别,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提出了克隆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的分子策略。  相似文献   
997.
创造相似群,进行相像组配,实现大豆定向育种,可排除或减少非目的性状对目的型重组的干扰,提高选择率,增强定向性,使优良组合率由不到1.0%增加到13.0—40.9%,优株率由5.0%左右增加到23.6%.缩短育种进程1—3年.  相似文献   
998.
李灵芝  王丽娜  卢新雄 《种子》2002,(6):26-27,30
试验研究了翼豆7号和翼豆10号2个大豆品种的种子30℃下抽真空密封贮存不同时间后与其生活力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子贮存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鲜芽重和脱氢酶活性降低,外渗量增加,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减少;除鲜芽重骤然下降临界点和迁移率Rf=0.50的过氧化物酶谱带的明显减弱点与发芽率一致外,外渗量和脱氢酶活性的骤然下降临界点基本上早于发芽率。初步认为Rf=0.50的过氧化物酶谱带活性明显减弱点(随后恢复),可以作为大豆种子生活力骤然下降临界点的生化标记。  相似文献   
999.
盐胁迫对大豆幼苗子叶各细胞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豆幼苗子叶各细胞器的SOD活性以细胞溶质为最高,约占80%;线粒体次之,为11%;叶绿体部分最少,9.0%左右。各细胞器的SOD对盐胁迫反应敏感程度不同,依次为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溶质。品种间,各细胞器之间以及对照和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10ds/m和15ds/m差异不显著。电泳酶谱的扫描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SOD_a(Mn SOD)最为稳定,SODb_1b_2b_3、SODc_1c_2c_3(Cu—Zn—SOD)将随盐胁迫增强依次从叶绿体到线粒体,从SODc_3、SODc_2到SODc_1、SODb_3逐渐减弱或消失。耐盐品种和敏感品种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叶绿体SOD酶谱上,推断SODc_1c_2c_3与大豆耐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A large area (180 Mha) of central Brazil is occupied by a savanna biome known as the Cerrado. Annual rainfall in this region varies from 1200 to 2000 mm, although there is a long (5 month) dry season with almost no rain. This region is regarded by Brazilians as their agricultural frontier and there is a steady growth in the area dedicated to permanent cropping in the region, which today is estimated to occupy 14 Mha. Owing to the dearth of long-term experiments,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n soil carbon stocks remains unclea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zero till (ZT)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on the change in soil carbon stocks over a 20-year period of the same crop sequence compared to that under a neighbouring area of native vegetation (NV). Only approximately 10 Mg ha−1 of soil carbon in the 0–100 cm depth interval was lost under continuous ZT. However, under CT systems losses were greater (up to 30 Mg C ha−1) when the mouldboard plough was used and/or tillage was performed twice a year. We did not have access to instrumentation to accurately assess soil charcoal but the C/N data and peroxide and dichromate oxidative techniques suggested that 40% of soil C was in this form. The 13C natural abundance of soil profiles indicated that residues of crops (maize) and the spontaneous annual fallow of Brachiaria spp. resulted in integration of significant C4 residues to a depth of at least 40 cm. It would appear that zero tillage, which is already widely adopted in the Cerrado region of Brazil, will have only a small negative long-term impact on soil C stocks, but ploughing, especially more than once a year, will lead to considerably larger soil C lo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