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33篇 |
免费 | 465篇 |
国内免费 | 180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00篇 |
农学 | 3036篇 |
基础科学 | 108篇 |
787篇 | |
综合类 | 7596篇 |
农作物 | 1768篇 |
水产渔业 | 678篇 |
畜牧兽医 | 3340篇 |
园艺 | 1141篇 |
植物保护 | 6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2篇 |
2023年 | 617篇 |
2022年 | 745篇 |
2021年 | 782篇 |
2020年 | 616篇 |
2019年 | 721篇 |
2018年 | 367篇 |
2017年 | 492篇 |
2016年 | 612篇 |
2015年 | 661篇 |
2014年 | 776篇 |
2013年 | 786篇 |
2012年 | 1082篇 |
2011年 | 1212篇 |
2010年 | 1163篇 |
2009年 | 1149篇 |
2008年 | 1289篇 |
2007年 | 1046篇 |
2006年 | 941篇 |
2005年 | 884篇 |
2004年 | 689篇 |
2003年 | 632篇 |
2002年 | 425篇 |
2001年 | 408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246篇 |
1998年 | 199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7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陆地棉背景下海岛棉第18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培育及相关农艺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b18是以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为背景, 含海岛棉3-79第18染色体的置换系材料。本研究以TM-1为受体亲本, 置换系Sub18为供体亲本, 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了一套以TM-1为背景, 含海岛棉3-79第18染色体不同长度片段的置换系。这套置换系由45个株系构成, 共78个置换片段。其中27个株系导入单片段, 占总株系的60%; 9个株系导入2个片段, 占20%; 9个株系导入3个及以上片段, 占20%。导入片段总长度为467.6 cM, 约为该染色体遗传长度的4倍, 每个株系内被替换的染色体片段长度不完全相同, 平均遗传长度为5.99 cM, 最短的为0.9 cM, 最长的20.35 cM。其中13个株系表现开放花蕾性状, 涉及的最短导入片段长5.05 cM。对TM-1、Sub18以及培育的45个导入系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QTL联合定位分析, 鉴定出纤维强度(qFS-C18-1)、整齐度(qFU-C18-1)、马克隆值(qFMi-C18-1)、成熟度(qFMa-C18-1)、皮棉重(qLW-C18-1)、籽指 (qSI-C18-1)和衣分 (qLP-C18-1) 7个加性QTL和5个上位性效应QTL。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目标QTL、克隆QTL以及重要性状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褐飞虱基因Bph18(t)导入明恢86、蜀恢527和浙恢7954等3个骨干中籼恢复系,获得带有Xa23抗性基因纯合的改良恢复系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携有抗褐飞虱Bph18(t)基因的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Bph18(t),并从蜀恢527/IRBB23 F1和浙恢7954/IR65482 F1复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带有Xa23和Bph18(t)的双基因聚合系浙蜀-Xa23-Bph18(t)。明恢86-Xa23、蜀恢527-Xa23、浙恢7954-Xa23和浙蜀-Xa23-Bph18(t)对中国和菲律宾的17个白叶枯病菌均表现高抗,蜀恢527-Bph18(t)、浙恢7954-Bph18(t)和浙蜀-Xa23-Bph18(t)对褐飞虱的抗性也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抗性改良恢复系及其与不育系II-32A、沪旱11A的测交种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的产量和结实率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相仿,但在接种条件下带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及测交种的结实率和产量明显优于原来的恢复系及相应杂交种。研究表明,抗性基因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对恢复系白叶枯病改良的效果明显,而抗性基因Bph18(t)对褐飞虱的改良效果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分子标记回交和复交改良恢复系的抗病虫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4.
《分子植物育种》已成为植物科学领域的一份重要期刊,每年刊登植物学、遗传学、育种学、生物技术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类的大量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是植物科学领域异军突起的新型期刊。根据2012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发布评价数据,《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影响因子1.401,在环境与生命类别中植物类 相似文献
995.
以耐湿涝瓠瓜材料JZS和不耐湿涝材料T2002及其杂交F2群体为材料,选择湿涝条件下不定根数目作为耐湿涝鉴定指标,分析瓠瓜耐湿涝特性遗传规律,并采用集团混合分离分析法筛选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瓠瓜亲本JZS的耐湿涝特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F1的不定根数目比耐湿涝亲本JZS增多,表现出超亲优势。在600个RAPD和100对瓠瓜SSR引物中,共有18个引物(14个RAPD和4对SSR)在双亲中显示多态性。最终筛选到瓠瓜SSR引物S87/88,在双亲及基因池间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230 bp的差异条带。通过F2153个单株验证,确定表型调查耐湿涝结果与分子标记S87/88鉴定结果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0.78),利用Mapmaker 3.0软件对分子标记与表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S87/88与瓠瓜耐湿涝相关的不定根数目基因的连锁距离为8.8 cM,为进一步利用分子辅助育种加速耐湿涝瓠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效标记。 相似文献
996.
997.
利用Insertion/Deletion(InDel)分子标记检测玉米互交种混杂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分子标记广泛用于玉米品种纯度鉴定,但由于互交种基因组具有相同的基因,现有的分子标记技术尚不能对互交种的混杂进行有效判定。本研究基于玉米互交种胚乳等位基因二倍剂量关系,利用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在PCR指数扩增期对等位基因扩增相对量的观察值与理论值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概率对互交种进行判定。经过筛选,亲本B73、Mo17间存在共显性差异的8个InDel标记中,5个标记的PCR扩增质量满足互交种样本(正交种:B73×Mo17,反交种:Mo17×B73)的鉴定要求。这些标记以不同的循环数进行PCR扩增,发现37个循环是处于指数扩增期的最佳鉴定时期。同一标记在每个样本中以37个循环数进行3次扩增重复,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标记在杂交种叶片DNA中等位基因扩增相对量与理论比1的统计概率值从6.50E-08到1.000不等,证实标记在等位基因间的扩增效率并不完全一致。对互交种胚乳等位基因扩增相对量进行卡方测验,4个InDel标记能够对互交种样本进行准确区分,所得概率符合判定标准。标记110仅能准确判定正交种,对反交种样本的统计概率不满足反交种判定的概率标准。结果显示,该分子标记方法可成功用于玉米互交种的判定。 相似文献
998.
999.
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之一,加快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小麦育种及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前人已开发的Pm 21、Pm 30、Pm 34的STS、SCAR和SSR标记对96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6份材料中,4份材料含有Pm 21基因(占4.17%)、9份材料含有Pm 30基因(占9.37%)、21份材料含有Pm 34基因(占21.87%);其中l份材料以Pm21 +Pm30(占1.04%)聚合形式存在;另l份材料以Pm 30 +Pm 34(占1.04%)聚合形式存在;没有发现Pm21 +Pm34聚合类型以及Pm 21+ Pm 30+ Pm 34聚合类型.上述结果可以为小麦抗病育种中抗病亲本的选配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00.
为解决白菜薹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以大白菜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设计定向转育方案,采用连续回交的方法转育不育性和农艺性状,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目标基因型植株,向白菜薹自交系中转育不育基因,创制白菜薹雄性不育系。通过26对SSR引物的筛选鉴定,获得与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紧密连锁、且同样可以标记同一位点恢复基因Msf和可育基因ms的分子标记GSSR1。经过3个世代的回交转育,创制出了具有100%不育度和100%不育株率的白菜薹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BGMS-3。以BGMS-3为母本,与6个白菜薹自交系杂交,筛选出1个强优势组合C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