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81篇 |
免费 | 534篇 |
国内免费 | 199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72篇 |
农学 | 3510篇 |
基础科学 | 100篇 |
846篇 | |
综合类 | 8343篇 |
农作物 | 1964篇 |
水产渔业 | 707篇 |
畜牧兽医 | 3411篇 |
园艺 | 1375篇 |
植物保护 | 6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662篇 |
2022年 | 820篇 |
2021年 | 858篇 |
2020年 | 687篇 |
2019年 | 814篇 |
2018年 | 424篇 |
2017年 | 573篇 |
2016年 | 702篇 |
2015年 | 769篇 |
2014年 | 879篇 |
2013年 | 880篇 |
2012年 | 1248篇 |
2011年 | 1355篇 |
2010年 | 1303篇 |
2009年 | 1283篇 |
2008年 | 1418篇 |
2007年 | 1150篇 |
2006年 | 1006篇 |
2005年 | 938篇 |
2004年 | 712篇 |
2003年 | 656篇 |
2002年 | 431篇 |
2001年 | 415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199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6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8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株野鸭源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的分子克隆和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4年8月采自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野鸭咽喉和泄殖腔拭子中监测到并成功分离出1株禽流感病毒。经亚型鉴定确定为H4N6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A/maliard/ZhaLong/88(H4N6)。携带该病毒的野鸭外观健康,为隐性带毒。对此株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的8个节段进行全序列扩增并测序,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不同来源的H4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了遗传变异关系及此株病毒的潜在致病力特点。 相似文献
82.
高粱抗蚜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高粱蚜是高粱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利用植物的固有抗性是防治害虫的最有效途径。经多年杂交选育获得1个对高粱蚜免疫的高粱品种“河农16”,用其作亲本与感蚜品系“千三”进行杂交,对亲本、F1、F2抗蚜性鉴定表明,“河农16”和F1对蚜虫表现高抗,F2抗感分离符合3∶1,该抗蚜性受一对基因控制,表现出显性遗传。用已定位到连锁群上的微卫星标记和分离群体分析法,对抗蚜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发现1个与抗蚜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SSR标记),与抗蚜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7 cM。该标记位于第9连锁群上,因而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连锁群。 相似文献
8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敏感细胞的毛病针规律及其分子机制作了综述。IB-DV可在多种鸡源和非鸡胚源细胞中增殖,表现出相似的CPE,但增殖周期不同。IBDV可通过PV3,CR,FCR吸附于细胞。基因非编码区形成发英环结构与启动/终止转录/翻译有关;VP1为其聚合酶;核酸复制方式为一条链不变的关保留机制,翻译产物为一前体蛋白,经VP4进一步切割加工,最后组装成完整的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84.
85.
试验基于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产量,利用光谱技术分析不同玉米副产品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采用NRC-2001模型对奶牛饲料蛋白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技术收集光谱数据并分析。结果显示,利用NRC-2001模型预测不同玉米副产品代谢蛋白特征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小肠中真可吸收代谢蛋白总量在玉米蛋白粉中有最高值,其次是玉米胚芽饼、玉米胚芽、玉米皮及玉米籽粒。饲料产奶价值(FMV)存在相同趋势。在光谱结构分析中,饲料的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蛋白代谢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其中,玉米籽粒中酰胺Ⅰ带与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面积比值(Amide Ⅰ_CELC)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原料(P<0.05),玉米胚芽的酰胺Ⅰ带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面积比值(Amide Ⅰ_SCHO)和Amide Ⅰ_CELC比值均较低(P<0.05),而玉米皮的蛋白质酰胺Ⅱ带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HO)和纤维性碳水化合物(CELC)之间的光谱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饲料比值(P<0.05),玉米胚芽饼的蛋白质酰胺Ⅱ带与总碳水化合物之间峰面积比值(Amide Ⅱ_TNSCHO)显著高于其他饲料原料(P<0.05)。在不同玉米副产品饲料中,瘤胃合成微生物蛋白(MCP)和小肠真可吸收微生物蛋白(AMCP)含量与蛋白质酰胺Ⅰ带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峰面积比值(Amide Ⅰ_TNSCHO)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其他各光谱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Amide Ⅰ_TCHO和Amide Ⅱ_SCHO可共同作为预测因子估测小肠真可吸收瘤胃非降解蛋白(ARUP)、代谢蛋白(MP)和FMV,其决定系数均为0.997。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副产品基于NRC-2001模型下代谢蛋白预测产量与分子功能团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快速分析和估测。 相似文献
86.
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又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i m-ple tandemrepeats,STRs),是均匀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由2~6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由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变异性并且数量丰富,因此微卫星标记的应用非常广泛〔1〕。微卫星位点通常通过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电泳分析并根据大小分离等位基因进行检测。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山西瘦肉型猪SD-Ⅲ系卫星标记SW489和SW2049的遗传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山西瘦肉型猪SD-Ⅲ系,为猪的动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猪… 相似文献
87.
李学伟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22(9):21-21
1显微注射法 转基因猪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是核显微注射法.其原理是在显微镜下将外源基因注入到原核期或经重构发育至原核期的受精卵细胞的胚胎原核中,注射的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然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到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此即转基因后代.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时有发生。为了解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流行状况,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羊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找到针对本地区流行株的敏感药物。结果显示:从采集的35份病羊肺组织病料中,分离出12株B群、9株D群多杀性巴氏杆菌,未分离出其他血清群;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耐药率最高,对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流行的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以B群、D群为主,且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需指导和监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研究查清了本地区流行的优势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群,找到了针对性敏感药物,这为该市羊巴氏杆菌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90.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超大双链环状DNA分子(约135kbp),因其成员的病毒体呈杆状而得名.这类病毒主要见于昆虫体内,是已知昆虫病毒中类群最大、发现最早、研究最多且实用意义很大的昆虫病毒.其代表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研究得最为深入.80年代初,国外学者发现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的强启动子及晚期大量表达的特性,Smith等首次建立了AcMNPV/秋黏虫细胞(spodoptera frugiperda,sf)表达系统,表达了人β干扰素.从此,以杆状病毒作为载体,在昆虫细胞或虫体内表达外源基因,形成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BEVS).早期的BEVS有很多不足,如重组率较低、筛选困难、操作周期长、产物不易纯化等.短短20多年时间里,随着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迅速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当今基因工程领域四大表达系统之一,在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