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789篇
林业   308篇
农学   1522篇
基础科学   7篇
  371篇
综合类   2770篇
农作物   785篇
水产渔业   334篇
畜牧兽医   643篇
园艺   624篇
植物保护   26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451篇
  2009年   521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562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D1b类型。  相似文献   
132.
21份不同木质素含量的苎麻的RAPD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RAPD分析构建了苎麻属植物21份木质素含量不同材料的指纹图谱,从15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15个引物,共扩增出85条DNA片段,其中特异性带68条,占80%。同时对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反应条件稳定,重复性好。采用UPGMA法对21个品种扩增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在D=0.0760处可分为三类8组,可说明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3.
小麦高抗性淀粉含量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高抗性淀粉含量小麦品种的选育和遗传研究提供依据,选择抗性淀粉含量差异显著的两个春小麦品种作为杂交亲本构建遗传群体,利用BSA法找到1个与高抗性淀粉含量密切相关的SSR标记Xbarc 59.利用Xbarc 59从F2群体中筛选出高抗性淀粉含量、杂合及低抗性淀粉含量三种基因型,且不同基因型间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达1%显著水平.根据Xbarc 59引物标记带型分组的高、低抗性淀粉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4%、0.99%,二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证明Xbarc 59可作为筛选小麦育种材料高抗性淀粉含量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34.
SSR标记对野生大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40对SSR引物分析了8个省区天然野生大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种群共检测到63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变异基因数平均值15.83个;种群平均Shannon指数(Ⅰ)0.7835,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070,种群平均观察杂合度(Ho)0.0012,平均种群内遗传多样度(Hs)...  相似文献   
135.
文心兰EMS离体诱变及再生苗RAPD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浓度的EMS对离体培养的文心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研究.发现EMS使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的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EMS的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并不大.采用10条RAPD引物进行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经EMS处理的再生苗DNA序列...  相似文献   
136.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用于定位作图的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等位性比较研究、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无毒基因的克隆以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137.
面粉和面制品的色泽是评价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小麦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面粉白度及面制品的色泽具有重要影响。为给甘肃省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04份甘肃省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功能标记LOX16、LOX18、PPO18、PPO16和PPO29检测TaLox-B1、PpoA1及Ppo-D1位点的等位变异,分析甘肃小麦品种资源中LOX和PPO活性基因的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甘肃小麦中,等位变异TaLox-B1a和TaLox-B1b的频率分别为22.12%和77.88%;其中,甘肃冬小麦品种高LOX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a的分布频率(30.56%)高于春小麦(3.13%)。等位变异Ppo-A1a、PpoA1b、Ppo-D1a和Ppo-D1b的频率分别为49.04%、50.96%、50.96%和49.04%;两个PPO基因的等位变异组合Ppo-A1a/Ppo-D1b、Ppo-A1a/Ppo-D1a、Ppo-A1b/Ppo-D1b和Ppo-A1b/Ppo-D1a的分布频率依次为28.85%、20.19%、20.19%和30.77%。说明在甘肃小麦品种中,低LOX活性等位变异(TaLox-B1b)品种比例较高;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b、Ppo-D1a)品种分布比例略高于高PPO活性类型;其中,32份小麦品种在TaLox-B1、Ppo-A1和Ppo-D1三个位点同时含有高LOX活性和低PPO活性的等位变异。  相似文献   
138.
For the two-line hybrid rice system, pol en sterility is regulated by recessive gene that responds to temperature. The recessive gene controlling thermo-sensitive genetic male sterility (TGMS) is expressed when the plants are grown in conditions with higher or lower critical temperatures. To transfer tgms gene(s) control ing TGMS to Thai rice cultivars by backcross breeding method, a male sterile line was used as a donor parent while Thai rice cultivars ChaiNat 1, PathumThani 1, and SuphanBuri 1 were used as recurrent parents. The BC2F2 lines were developed from backcrossing and selfing. Moreover, th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were developed for identifying tgms gene and the linked marker was used for assisting selection in backcrossing. The identification lines were confirmed by pol en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uccess of introgression of the tgms gene into Thai rice cultivars. These lines will be tested for combining ability and used as female parent in hybrid rice production in Thailand.  相似文献   
139.
阐述了农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在遗传育种中的地位和意义,介绍了作物QTL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在甜菜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0.
奥利亚罗非鱼(♀)、鳜(♂)及其子代间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弘 《水产学报》2004,28(5):594-598
罗非鱼生长快、味道好,是人们喜爱的鱼类,现已是世界性养殖鱼类,但它不能忍受低温,因此影响其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鳜则是名贵性鱼类,但其终生摄食活的鱼虾,这也限制了其养殖的发展。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a)属鲈形目、鲡鱼科,鳜(Sinipercachuatsi)属鲈形目、脂科,它们间的杂交为科间杂交。鱼类科间杂交成功率很低,种间杂交有时可获得具有双亲性状的杂种鱼,有时也可发生雌核发育[1]。本研究中奥利亚罗非鱼雌鱼性染色体为ZW,其卵子如能在鳜精子刺激下行雌核发育,则可在短时间获得奥利亚罗非鱼纯系。在本文中,利用RAPD标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