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篇 |
农学 | 17篇 |
21篇 | |
综合类 | 49篇 |
农作物 | 17篇 |
畜牧兽医 | 41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海雀稗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建立起海雀稗植株再生的技术体系,为开展海雀稗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育种工作创造条件。以Adalay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 Sw.cv.Adalay)的幼穗为外植体材料,在附加2,4-D 2.0~4.0 mg/L稍作修改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0%以上。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影响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发生频率:1.0~2.0 cm长的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0%以上;2. 0 cm以上的幼穗,诱导率降至60%以下。在添加2,4-D2.0 mg/L和BAP 0.05 mg/L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占愈伤组织总数的40%以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琼脂的用量提高到16 g/L时,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保持颗粒状结构。颗粒状愈伤组织经连续继代培养3次后转移到附加BAP 2.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植株再生频率达98%。通过提高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渗透压,海雀稗幼穗诱导产生的颗粒状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颗粒状的结构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62.
以海南野生海滨雀稗和海滨雀稗育成品种Salam作对照,对龙爪茅的抗寒性进行了评价。在实验室模拟秋冬季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龙爪茅及海滨雀稗的相对电导率(REC),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在南京田间条件下观测了各材料越冬期间的枯黄率。结果显示,25~5℃温度处理,各材料基本不受伤害,REC,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不明显。5-0℃条件下,各材料REC基本不变,但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加。0--16℃条件下,各材料随温度的降低,REC迅速增加,SOD活性迅速降低,而MDA含量升高。通过拟合Logistic方程分析,龙爪茅,海南野生海滨雀稗和Salam的LT5。分别为-4.2,8.0和-8.1℃。田间自然条件下各材料自10月26日开始逐渐表现出枯黄,其枯黄速度龙爪茅最快,海南野生海滨雀稗次之,Salam最慢。结果表明,龙爪茅耐寒性逊于海滨雀稗,其草坪利用需要进行耐寒性方面的驯化选育。 相似文献
63.
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颗粒组成对宽叶雀稗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土流失区表层土壤砂砾化环境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我国南方水土保持良种宽叶雀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温度梯度(15、20、25、30 ℃),按不同径级的土壤颗粒组成配制5种不同程度砂砾化的土壤作为种子发芽基质,研究温度和土壤颗粒组成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土壤颗粒配比对宽叶雀稗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宽叶雀稗种子发芽初始时间提前,发芽率稳定所需时间缩短,发芽速率加快;20、25 ℃时,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较高,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较大;20、25、30 ℃时,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较高,苗高较高,根长较长;长度根冠比随着温度升高先降后升,25 ℃时最小。宽叶雀稗种子在土壤粗颗粒含量较高(>2 mm:1~2 mm:<1 mm=100%:0%:0%)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为最低;土壤粗细颗粒含量适中(>2 mm:1~2 mm:<1 mm=25%:37.5%:37.5%或50%:25%:25%)时,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较高。苗高随着土壤粗颗粒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根长、长度根冠比则随土壤粗颗粒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幼苗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则在土壤粗细颗粒含量适中(>2 mm:1~2 mm:<1 mm=50%:25%:25%或75%:12.5%:12.5%)时较高,说明土壤粗颗粒比例高有利于宽叶雀稗苗高生长,土壤细颗粒比例高有利于根系生长,土壤粗细颗粒比例适中有利于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64.
65.
66.
防御酶是植物对昆虫危害的潜在防御机制。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作为一种优良牧草,了解被昆虫取食胁迫后其防御酶的变化很有必要。为此,本研究分析了蝗虫(Oxya chinensis)取食毛花雀稗0 (CK)、24、48、72和96 h后毛花雀稗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酪氨酸解氨酶(tyrosine ammonia-lyase, T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活性及植物总酚(total phenols, TP)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取食对照相比,蝗虫取食后毛花雀稗植株中POD、CAT、LOX、PPO、TAL、GST活性以及TP含量均在部分取食时间或所有取食时间显著升高(P < 0.05)。其中T-AOC在24 h时显著升高(P < 0.05);TAL、PPO和GST活性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分别在48、72和24 h时达到最高,是对照的3.71、2.10和21.25倍。相反,除24 h时SOD活性外,SOD、PAL活性在蝗虫取食胁迫下均显著降低(P < 0.05)。可见,POD、CAT、PPO、TAL、GST和LOX等防御酶在毛花雀稗防御害虫胁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This study has compared the phytolith production and soil phytolith assemblages of two native grass communities typical in Argentina, namely the monospecific Paspalum quadrifarium community or “pajonal”, and the Stipa-Piptochaetium community or “flechillar”. Five sites – three of which had been unmanaged while other two had been submitted to fire and fire-grazing management activities – were selected for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se sites a) phytolith production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differed due to their diverse floristic composition, b) it was possible to define the type of management or the type of community based on soil phytolith assemblages, c)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plant communities and soil phytolith assemblag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dern phytolith assemblages are composed not only of local and present vegetation but also of extralocal/regional and probably past vegetation. Hypotheses about the probable processes involved in phytolith incorporation to soil have emerged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法)鉴别中药材海金沙的正品及其掺伪品。[方法]在合适的条件下(光谱范围:4000~400 cm~(-1);分辨率:4 cm~(-1);透过率:0~100%;扫谱次数:32次;速度:0.632 9 cm/s;检测器:DTGSKBr;Thermo scientific EZ OMNIC仪器系统操作软件;图谱修正:水和二氧化碳;背景光谱管理:采集样品前采集背景),利用FT-IR法测定海金沙样品及其掺伪品的红外吸收谱图,并做比较。[结果]各海金沙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基本一致,海金沙的黄土掺伪品和海金沙的蒲黄掺伪品的红外吸收图谱与海金沙的红外吸收图谱存在明显差别。该试验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考察合格。[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中药材海金沙正品及其掺伪品的鉴别。 相似文献
69.
为提升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atratumcv.Reyan11)种子生产技术和以热研11号黑籽雀稗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采用定株、定序的方法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开花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热研11号黑籽雀稗单个花序开花持续6 ̄9。日开花高峰在9:00 ̄13:00,该时段开花数占全日总开花数的93.6%。开花最佳温度是33 ̄37,最佳湿度是60% ̄70%。为提高热研11号黑籽雀稗种子产量,在开花期内,种子生产地日温度应在33℃ ̄37,湿度在60% ̄70%。热研11号黑籽雀稗开花期较集中,从开花初期至开花末期,历期7 ̄9,利用热研11号黑籽雀稗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杂交要选择盛花期的第2天到第4d的9:00 ̄13:00进行。 相似文献
70.
海雀稗种质资源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广东省海雀稗的3个野生居群和1个草坪型栽培品种为材料,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及在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大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条引物共扩增出176条带,其中114条带为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64.77%.从Shannon信息指数分析的结果来看,居群内、居群间和总居群的遗传多性指数分别为0.023 0、0.276 7和0.299 7,遗传分化系数为0.923 3,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92.33%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只有7.67%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充分反映了海雀稗无性繁殖的内繁育系统在遗传变异调节中的重要作用.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来自4个居群的所有个体被分为2支,一支包括栽培品种和番禺居群,另一支包括珠海居群和广州市区居群,这一聚类结果与植株的高矮和茎的粗细等形态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