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01篇
基础科学   114篇
  679篇
综合类   556篇
农作物   120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抚顺地区农家肥的年使用量逐年减少,而大量化肥的施用导致当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氮含量严重超标,磷、钾含量不足,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生长。实践证明,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土地储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率15%~17%,且1a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4%,还可以把抚顺2/3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减少化肥投入,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保护辽宁水源地水质和减少火灾发生。通过分析表明在抚顺地区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已具备良好的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究苜蓿对农田耗水过程及盐分变化的影响,以苜蓿农田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玉米农田为对照,分析传统玉米农田改种苜蓿后渗漏量、地下水补给量、蒸发量及蒸腾量变化特征;应用稳定氢氧同位素定量分析各潜在水源贡献率,并分析土壤中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种苜蓿后农田总耗水量提高20. 17%,蒸发蒸腾量比平均值降低66. 64%,其中,蒸发量减少6. 21%、蒸腾量提高35. 80%、土壤贮水变化量减少8. 08%、渗漏量减少39. 68%、地下水对作物的补给量增加153. 45%。生育期内苜蓿农田与玉米农田相比,0~100 cm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分为剧烈波动阶段和线性下降阶段,7月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U形,而玉米农田0~6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呈V形。生育期内苜蓿农田0~30 cm平均土壤水分较玉米农田分布均匀。苜蓿农田对土壤水、灌溉水、地下水吸收利用无明确偏向性;而玉米农田水分利用具有偏向性,各潜在水源中主要利用0~40 cm土层土壤水。不同时间取样0~100 cm土层土壤水,苜蓿农田不同时期优先利用0~40 cm中某一土层土壤水,玉米农田主要固定利用30~40 cm土层土壤水。生育期内苜蓿农田、玉米农田0~100 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53. 90%、12. 43%。苜蓿农田、玉米农田10~30 cm与30~60 cm土壤电导率差值绝对值分别在0~0. 06 mS/cm、0~0. 13 mS/cm之间,苜蓿农田10~60 cm土壤电导率较玉米农田相对集中且分布均匀。5月苜蓿农田10 cm以下土层除30~40 cm均呈积盐状态,且平均土壤储盐变化率较玉米农田低; 6—8月苜蓿农田0~100 cm土壤盐分较玉米农田变化幅度大,呈积盐状态; 9月苜蓿农田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整体呈脱盐状态,土壤最大储盐量变化率为-15. 31%,随深度增加,土壤储盐量变化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玉米农田整体呈积盐状态,80~100 cm土壤储盐量变化率最大。改种苜蓿增强了地下水利用,降低了蒸发蒸腾比,抑制了土壤盐分,改盐增草(饲)兴牧发展苜蓿种植有利于盐渍化农田的改善。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及国内外体育发展的经验,探讨未来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体育发展做出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Mofette fields, i.e. geogenic, cold CO2-exhaling gas vents occurring naturally in regions of tectonic or volcanic disturbances provide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long-term responses of the soil biota to increased CO2 concentrations. The upper centimeters of mofette soils present a small-scale mosaic of different CO2 and O2 concentrations: From up to 100% CO2 and 0% O2 around local degassing vents to ambient soil atmosphere (<2% CO2). The present field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CO2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llembola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ir-filled fraction of the pore system and of Nematoda as inhabitants of soil water films.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es revealed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faunal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measures, above all CO2 concentration,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plant coverage. An increase in CO2 concentration was followed by a steady decline in collembolan and nematode species richness and collembolan densities, but below a threshold of 62% CO2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overall nematode densities. Collembolans developed viable populations at up to 20% CO2, where some mofettophilous species had their highest densities and frequencies, but other more general species also occurred (66% of overall collembolan densities). Nematodes, on the other hand, maintained individual-rich populations at up to 62% CO2, but above 20% CO2 nematode communities consisted almost entirely (97.6%) of three mofettophilous species: one feeding on bacteria, one on fungi and one on plant roots. Likely a combin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life phases together with temporal and micro-scale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llows survival of few mofettophilous species under CO2 conditions too extreme for most other species. The finding that mofettophilous species maintained denser populations in high CO2 patches, with species optima between 3% and 40% CO2, indicates that they even profit from CO2 degassing, presumably via changes in food supply or due to the lack of competitors.  相似文献   
995.
庆阳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种类及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所辖8个县(区)内160个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种类、种群分布调查研究得出,全膜玉米田共涉及杂草17科29属34种,其中杂草优势种9个,按发生频率、相对多度排序依次为:狗尾草(93.75%、62.50%)>反枝苋(83.13%、31.33%)>打碗花(73.75%、28.99%)>藜(70.00%、28.11%)>马齿苋(55.00%、26.02%)>止血马唐(53.75%、18.10%)>毛马唐(46.25%、14.50%)>龙葵(43.75%、10.76%)>地锦(33.75%、10.81%).全膜玉米田的杂草主要存在5种群落类型.在以自然降雨为主的半干旱的中南部地区(西峰、宁县、正宁、庆城、镇原塬区)主要分布有3种群落类型:狗尾草、毛马唐、打碗花、藜、反枝苋群落,打碗花、狗尾草、无芒稗、藜、反枝苋群落以及芦苇、止血马唐、地锦、打碗花群落,分别占所调查样方数的46.04%、37.07%、14.58%.在以河流水沟灌为主的北部地区(华池、环县、合水川区)主要分布有2种群落类型:马齿苋、藜、反枝苋、狗尾草群落,地锦、狗尾草、无芒稗、藜群落,分别占所调查样方数的58.73%、30.48%.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20%曙唑酰草胺·灭草松ME防除水稻直播田一年生杂草及对水稻安全性的试验,明确了每667111。用20%嗯唑酰草胺·灭草松ME在有效剂量下,与10%韩秋好EC、48%灭草松AS相比较除草效果显著,杀草谱广;在水稻直播田中,当水稻秧苗2叶期后,杂草处于2~4叶期,用剂量为210—240mL/667m2(630—720a.i.g/hm2)时,能有效地防除水稻直播田一年生单双子杂草和异型莎草,证明了在水稻直播田应用吧唑酰草胺·20%灭草松ME对水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7.
控制灌溉稻田的甲烷减排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节水灌溉水分调控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寻找节水减排的稻田灌溉模式,依据5a田间原位观测资料,分析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规律及其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稻季CH4排放量为1.07±0.17 g/m2,较淹水灌溉稻田(6.49±0.17 g/m2)降低83.5%,差别极显著。本研究得到的中国东南部稻田稻季和全年CH4排放量均低于已有报道中的中国稻田CH4排放量,其中控制灌溉稻田全年CH4排放量低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稻田。根据本研究结果估算中国稻田CH4排放总量为2.06 Tg/a,大面积推广控制灌溉后,中国稻田CH4排放量还将进一步下降。控制灌溉模式显著影响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变化,削峰效果显著。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在返青期至分蘖中期(移栽后18 d内)逐渐上升至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从水稻分蘖后期(移栽后21 d)开始至生育期结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峰值为3.69 mg/m2·h,较淹水灌溉稻田降低69.0%。在持续降雨的作用下,控制灌溉和淹水灌溉模式下稻田CH4排放通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控制灌溉模式的土壤水分调控,使稻田经历一系列的脱水过程,改变了根层土壤的水气状况,减小了稻田CH4排放。控制灌溉模式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应用可显著地减少稻田CH4排放。  相似文献   
998.
离心泵叶轮内部流场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弥补基于传统一元理论方法中流场计算的不足,该文基于流体的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用Fortran语言编程实现了离心泵叶轮内部流场的数值计算,S1流面上采用有限单元法、S2流面上采用流线曲率法,2类流面迭代计算直至收敛得到离心泵叶轮内部流场分布。对2类相对流面方法计算得到的叶轮内部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轮内部相对速度分布合理,叶片头部受冲击作用,压力面和吸力面流速相差较大。叶轮内部压力分布从进口到出口逐渐增大,梯度较小,叶轮做功平稳,进口处压力从后盖板到前盖板逐渐降低。同时考虑流体的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后,对比传统一元理论方法的计算结果,计算得到的轴面速度从后盖板到前盖板间各条流线的分布规律相差较大,在叶轮进口段差别最大,具有较强的三维特征,表明本文数值计算结果可更好地反映离心泵叶轮内部的三维真实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999.
利用CFD模型研究日光温室内的空气流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温室内空气流动对室内环境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日光温室内空气流动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运用大型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日光温室建立模型,采用标准湍流模型对日光温室内气流分布进行了三维稳态求解。模拟时将日光温室内外空气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温室内空间连同其周围的一部分室外空间一起作为CFD模拟的计算领域。对日光温室内气流变化及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温室内进行了气流试验测试,对测量值和计算所得的风速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最大误差小于9%,说明风速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吻合良好,CFD模型有效,且得到了日光温室内部流场速度分布。通过气流流场模拟结果分析表明,直观显示了日光温内的流场特性和流动状态,气流从窗户进入沿着底部通风口流出日光温室,并且气流在底部通风口速度分布较均匀,在温室下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涡流。该文模拟结果可为东北地区日光温室的优化设计以及温室环境调节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CFD的潜水轴流泵性能分析及其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高转速轴流泵性能预测问题,采用圆弧法和流线法完成550比转速QY90-4.4-1.5轴流式潜水泵叶轮和导叶水力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泵性能进行预测,运用Pro/E软件完成泵流道三维实体造型和非结构网格划分,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进行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得到模型泵性能预测数据和曲线。在样机型式试验及综合分析基础上,发现实测与预测性能参数吻合程度较高,由于对回流及二次流等的模拟还存在欠缺,在偏离额定工况较大时泵流量-扬程、流量-轴功率和流量-效率曲线产生一定的误差。通过分析最优工况叶片表面压力和相对速度分布,揭示叶片头部因液流撞击形成较大压降梯度,背面进口边稍后是较宽的低压汽蚀危险区。叶片表面速度沿半径逐渐增大,基本上没有径向分速度。总体符合速度环量沿半径均匀分布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