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7篇
  8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Previous in situ studies of orchid population dynamics with conservation relevance have focused on one or a few populations in a limited area. Many species of orchids occur as hyperdispersed populations in ephemeral habitats (epiphytic, twig epiphytes, short lived or vulnerable host).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show that orchid populations that are patchily distributed and that exist in disturbance-prone environments may act somewhat like a metapopulation with high turnover and low correlation in population dynamics. We tested for evidence of meta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 riparian orchid Lepanthes rupestris by sampling over 1000 sites (250 initially occupied, 750 initially unoccupied) in biannual surveys for 5 years. Extinction and colonization of groups of orchids on a single substrate or patch (either trees or boulders) was common and more or less consistent acros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asynchronous subpopulation dynamics were evident among the populations. From this we predict non-zero equilibrium values for site occupancy () of L. rupestris. Nevertheless, this study species differed from a typical Levins’ metapopulation system in that small populations were more likely to go extinct than large populations, and that colonization of previously occupied sites was more common than colonization of initially unoccupied sites suggesting that site quality may influence population persistence and colonization. A major difficulty applying the metapopulation approach to orchid conservation is identifying empty sites suitable for colonization. In spite of this limitat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following multiple orchid subpopulations (e.g., an entire orchid “metapopulation” in the broad sense) may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basis for predicting persistence in epiphytic orchids.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4月-2006年7月,对太白山兰科植物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野外调查和文献考证,太白山共有兰科植物25属35种,均属本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分析了太白山兰科植物资源现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26种,分属20属;  相似文献   
14.
MADS-box基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发育和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包括花器官发育基因,花分生组织特异性基因,促进开花的基因。研究表明,A类基因可能与花器官发育和控制开花有关;B类基因可能与花被片形态和结构特异有关,并且有些基因在营养器官中也有表达。  相似文献   
15.
天目山兰科植物的分类和区系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记载了天目山兰科植物24属35种。主要采用简明的外观形态进行分类检索。天目山兰科植物在区系上显示了以温带成分为主的特点,生活型主要是地生型。  相似文献   
16.
李冰 《园艺与种苗》2021,(3):16-17,49
就兰科杓兰属3种、手参属1种、斑叶兰属1种野生花卉的分类地位、植物学特征、生态学习性、利用途径进行了简要记述。  相似文献   
17.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统计,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34属64种(铁皮石斛及落叶兰为福建新记录种)。区内兰科植物生活类型多样,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各种地理成分相互交错,渗透现象明显,以热带成分22属(含38种、占总属数64.7%)占优势,温带成分10属(含19种、占总属数29.4%)影响较大。调查发现,区内兰科植物花期重叠与交替现象明显,并存在种下异变。针对资源濒临绝迹现状,提出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兰科植物地理成分与区系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兰科植物共有61属134种(包括中国特有种29种),其中地生兰37属79种,附生兰22属50种,腐生兰4属5种,兰属和羊耳蒜属存在有地生和附生2种生活型。区系地理分析表明,本区61属兰科植物可分为11个分布区型和4个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及其变型属最多,共22属,占总属数的36.0%;本区134种兰科植物则可分为11个分布区型和3个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22.4%;其次为中国特有分布型,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20.1%。虽然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但区系整体与热带亚洲区系关系密切,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并受到北温带植物区系影响,而与温带亚洲、地中海、西亚和中亚植物区系几乎没有联系;区系发生年代较为年轻,区系过渡带特征明显;区域分布不均,单种属、寡种属占优势,种内变异大。  相似文献   
19.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兰科植物为世界稀有的植物资源,查明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与生存状况、保护价值,可为该地区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缘兰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兰科藏药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兰科藏药植物共有10属11种,分别占兰科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5.64%和13.10%。可归属为5个分布型,其中北温带分布型占绝对优势,占本区总属数的60%,说明青藏高原东缘兰科藏药植物区系为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