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3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1095篇
林业   433篇
农学   930篇
基础科学   360篇
  2212篇
综合类   2418篇
农作物   1031篇
水产渔业   144篇
畜牧兽医   653篇
园艺   247篇
植物保护   12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336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531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98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531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3因素3水平的盆栽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7.5、15、30 mmol L-1)、P(0.5、2、4 mmol L-1)和K(3、6、18 mmol L-1)营养液配比对桔梗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及桔梗皂苷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3、P_2、K_2水平处理下桔梗叶片光和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各自达到最大值。随着栽培时间的延长,桔梗根部干物质及N、P、K积累量逐步增加,桔梗皂苷D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但均在10月份显著升高。N、P、K肥对桔梗干物质积累及桔梗皂苷D含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10月收获时,分别在N_2、P_2、K_2水平处理下,桔梗根部干物质积累量及桔梗皂苷D含量最大。全生育期内桔梗植株对N、P、K的吸收量为101.93、86.24、158.10 mg plant-1。且春夏季N、P、K营养在桔梗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而秋季营养物质向根部集中。结论:桔梗植株全生育期内对氮、钾肥需求较多,且氮肥对桔梗的生长影响最大,每生产100 kg桔梗干物质需N、P_2O_5、K_2O的比例为1∶0.90∶1.27。  相似文献   
99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施氮磷肥、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下长期不施钾肥对土壤速效钾变化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钾肥土壤速效钾处于下降趋势:30年内耕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降低了26.46%~54.64%,年均降低0.88%~1.82%;而亚耕层(20~40 cm)降低了10.66%~42.22%,年均降低0.36%~1.41%。在前15年(1985~2000年)土壤速效钾含量减少的速度较缓慢,而中10年(2000~2010年)则较快,2010年以后则较为平缓。长期不施钾肥、但同时施用氮磷肥将促进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较高作物产量可导致速效钾的大量减少,而单施氮肥或磷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小。秸秆还田缓解了土壤钾素的减少,但对弥补土壤钾素的亏损作用很小。免耕相对于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翻耕还田对土壤钾素亏损的影响较少,但因其作物产量较低,秸秆翻耕还田较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氮磷吸收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江苏地区常见的11个水稻品种的株高、产量、结实率、总干物质量以及不同部位N、P含量,分析了水稻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氮磷积累量、氮磷收获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平均产量为16.85 g pot~(-1),变化幅度为8.28~25.18 g pot~(-1),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泰瑞丰5产量最高。水稻各部位氮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根茎谷壳,其中苏秀9籽粒中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磷素在水稻各部位中的含量分布为:籽粒根≈茎叶≈谷壳,籽粒中的磷含量最多的是南粳5055。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产量与总干物质量、穗粒数、氮磷积累量及氮磷收获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籽粒氮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为高产、高效水稻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冻融交替对土壤氮素转化及相关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冻融是发生在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冻融作用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及生物学性状进而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冻融作用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还不尽一致,对于冻融作用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着重论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有效氮素含量变化、氮素净矿化速率、氮素损失途径等)的影响,并对冻融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生理和代谢特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简要指出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95.
腐植酸与氮肥互作对烤烟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腐植酸的三个水平(H1:0 mg kg~(-1)、H2:300 mg kg~(-1)、H3:900 mg kg~(-1))与氮肥三个水平(N1:0mg kg~(-1)、N2:40 mg kg~(-1)、N3:120 mg kg~(-1))互作对烤烟品种中烟100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与氮肥互作对烤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腐植酸用量H2、H3与氮肥N2、N3互作时,与H1N1(CK,不施肥)相比,H2N2、H2N3、H3N2、H3N3处理的烤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6%、89.7%、77.7%和114.4%,氮素积累量提高了1.7、1.2、1.1和2.0倍;H3(900 mg kg~(-1))与N3(120 mg kg~(-1))二者互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6.
杨锦忠  张洪生 《玉米科学》2015,23(5):136-141
按照Meta分析原理,汇集近年来的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共722组,进行稳健统计、梯度和等值线分析。氮、磷、钾、水和二氧化碳共5个数据集的玉米产量中位数变化在7.91~10.61 t/hm2之间,生产百公斤玉米子粒N、P2O5、K2O、CO2、H2O的资源需求量分别为1.98、0.85、2.12、298.8 kg和44.2 m3。产量偏导数比值(资源利用效率的偏导数/积累量的偏导数)有3种表现,水与氮归为一类,产量偏导数比值大多数都在1/2以下,少数值为1,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积累量的增产作用是资源利用效率的2倍以上,少数情况下二者作用相当;钾与磷为一类,产量偏导数比值以1最多,1/2和2次之,说明以资源利用效率和积累量的作用相当为主,但是,也有不少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积累量的2倍以上,或者相反;二氧化碳绝大多数产量偏导数比值在2以上,较少部分的值为1,说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资源利用效率的增产作用是积累量的2倍以上,少数情况下二者作用相当。当代玉米百公斤子粒的资源需求量明显下降,资源积累(消耗)量和利用效率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因二者组合所处的区域而异,不同资源因子对产量的作用格局不同。  相似文献   
997.
水氮胁迫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和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2年在吉林公主岭试验区可移动防雨棚内进行两年微区试验,探讨水氮胁迫对玉米产量及氮素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灌水300 mm情况下,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胁迫(灌水100 mm)情况下,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植株氮积累总量成熟期最高,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比例最高时期是拔节期,生殖器官含氮比例最高在吐丝期,子粒的含氮百分比最高时期是吐丝后15 d。水氮胁迫条件下,氮素转运率、贡献率均下降,仅氮胁迫转运率和贡献率增加。相同灌水量情况下,子粒吸收氮素量与施氮量显著正相关;水分胁迫条件下,表观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正常供水则相反;水分胁迫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极显著高于正常供水。  相似文献   
998.
氮肥追施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2年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和西部地区(白城)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追施氮肥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基施氮肥处理相比,2次追施氮肥处理和3次追施氮肥处理均显著的提高玉米产量,公主岭试验点提高幅度为5.4%~12.0%,白城试验点提高幅度为5.2%~10.0%。在不同追肥方式中,垄沟追施氮肥处理玉米产量均高于垅侧追施氮肥处理,提高幅度为1.4%~2.0%。适宜的氮肥追施方式可以提高玉米养分吸收总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当季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与一次性基施氮肥处理相比,2次追施氮肥处理和3次追施氮肥处理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公主岭试验点以N(2∶1∶2A)两次垄沟追氮处理最高,白城试验点分别以N(2∶1∶1∶1A)3次垄沟追氮处理最高,2次追施氮肥处理与3次追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9.
为明确拔节期追氮对小麦植株地上部Zn吸收积累的影响,于2011-2012年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拔节期不同追氮量处理下,小麦植株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茎鞘、穗部、籽粒的Zn含量,分析了各部位Zn的积累量.结果表明,周麦18植株地上部Zn含量和积累量高于济麦22;从空间分布来看,植株地上各部位Zn含量和积累量均随空间位置下移而降低;随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两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Zn积累量在开花期呈先升后降趋势,成熟期则规律不明显,说明拔节期追氮能够调控小麦花后地上各部位Zn的积累和转运.小麦籽粒Zn含量与拔节期追氮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函数进行模拟.小麦植株Zn积累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周麦18在N3(底施纯氮120 kg·hm-2,追氮100 kg· hm-2)处理下植株Zn积累量和籽粒Zn含量最高,济麦22在N4(底施纯氮120 kg· hm-2,追氮140 kg·hm-2)处理下植株Zn积累量和籽粒Zn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00.
为明确表油菜素内酯对高产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产量的调控作用,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设置起身期、起身期+孕穗期、孕穗期3个喷施时期为主区,0~0.15mg·L-1 4个喷施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测定小麦各器官含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起身期或孕穗期1次喷施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05或0.1mg·L-1表油菜素内酯时,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提高。喷施以后植株含氮量和氮积累量增加,生育后期氮在茎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提高,氮的净吸收量和花后向籽粒的净转运量增加。其中,起身期喷施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 mg·L-1表油菜素内酯的上述作用最显著,孕穗期喷施0.05mg·L-1的上述作用最显著。在所有处理中,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mg·L-1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起身期喷施0.1mg·L-1。起身期喷施的作用高于孕穗期喷施。因此,冬小麦应用表油菜素内酯,以起身期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mg·L-1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