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林业   97篇
农学   110篇
基础科学   194篇
  209篇
综合类   504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14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以感病红果臭椿幼苗病株为试材,采用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鉴定方法,研究了引起红果臭椿苗期病害致病菌的种类,以期为其苗期病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红果臭椿的成活率,为园林绿化提供充足的苗源。结果表明:红果臭椿苗期病害有5种致病真菌,分别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腐皮镰刀菌(F.solani)、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和新棒孢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其中腐皮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2.
黄花蒿叶醇提取物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黄花蒿除草活性及活性物质的成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黄花蒿叶醇提物对4种杂草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气质联用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 表明:5.0 mg/mL的黄花蒿叶醇提物对供试杂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枝苋,苘麻,狗尾草,...  相似文献   
23.
在室温下采用微滤-超滤-纳滤多级膜分离纯化木豆叶提取液,分析木豆叶提取液主要有效成分在膜处理前后的保留情况。结果表明,微滤能截留提取液中15.78%的黄酮类物质,超滤能截留提取液中62.52%的黄酮类物质,而纳滤能截留提取液中97.92%的黄酮类物质,溶剂除去率达到了50%,木豆叶提取物中黄酮纯度可达50.13%。超滤浓缩液中牡荆苷含量可达0.069mg·g~(-1)(HPLC),异牡荆苷含量为4.31mg·g~(-1)(HPLC)。经过膜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豆叶提取液的分离效率,达到了较好的高效浓缩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4.
为获得含量和纯度较高的瓜蒌皮多糖,保证其生物活性,采用UF-100膜分离法对瓜蒌皮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不同操作压力、料液温度和运行时间下超滤膜和纳滤膜对多糖渗透通量的影响,测定瓜蒌皮多糖各截留液总糖含量,并与水提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滤膜在操作压力0.14 Mpa,溶液温度25℃,每次过膜时间不超过2h的多糖膜通量最大,为88.5L/(m2·h);纳滤膜在操作压力0.4 Mpa,溶液温度25℃,每次过膜时间不超过2h的多糖膜通量最大,为7.1L/(m2·h)。该条件下,测得UF-100,UF-50、UF-10、UF-5、NF-800、NF-400、NF-200和NF-200以下8个膜段的瓜蒌皮总糖含量分别为13.52%、8.75%、13.06%、5.61%、5.29%、4.91%、4.88%和4.59%。UF-100膜分离和水提醇沉的瓜蒌皮多糖得率分别为10.06%和7.81%,膜分离瓜蒌皮多糖的得率较高。各截留段中,相对分子质量在1万以上的总糖含量较高,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以下的总糖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5.
木质素是芳香性单体聚合后形成的天然高分子,对其进行高效绿色分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1,4-丁二醇应用于棉秆木质素的分离,通过系统考察和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优条件是以80%的1,4-丁二醇为溶剂,按其体积与棉秆质量的比例12∶1(m L∶g)投料,以36%的硫酸为催化剂(用量为溶液体积的2.2%),在210℃下蒸煮3 h后,木质素的产率达到97.4%。对该溶剂的重复利用4次后,木质素的产率才开始明显下降,为木质素的高效绿色分离和棉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通过在改良的VL55培养基中添加6种不同的营养因子,利用大量稀释法对采自河北、青海和云南的3份土壤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利用不同营养因子分离的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因子分离得到的细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土样1对照分离得到5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22个属;土样2对照分离得到2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17个属;土样3对照分离得到6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分离得到15个属。添加不同营养因子的培养基组合分离得到各自独特的细菌类群。其中,从青海土样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BUM200206与运动东菌(Dongia mobilis)LM22T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4.58%,可能是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的一个潜在新属。此外,有12株菌与亲缘关系最近的模式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小于98.65%,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27.
针对生物油组分复杂,难以直接应用的问题,该研究开展了不同生物油的分子蒸馏馏分分布规律的研究,并考察了不同原料和温度对生物油分子蒸馏分离特性的影响。热解液化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组分以酸、醛、酮、酚、糖为主。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松木生物油中轻质组分产率由21%不断降低至11%,而秸秆生物油中轻质组分产率稳定在20%左右。高温生物油各组分的平均分子自由程两极化程度加强,600℃制备轻质油蒸出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2%(松木)和86%(秸秆)。酚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其分离特性,较高的热解温度促进了酚羟基的产生,从而使酚类物质从蒸出部分(distillation fraction, DF)向残留部分(residual fraction, RF)中转移。分子蒸馏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生物油的有效分离,得到的DF中主要包含酸、酮和小分子酚类,RF则以糖和大分子酚为主,除了羟乙醛和苯并呋喃等化合物外,生物油中的大部分化合物的富集程度都可以达到90%以上。该研究可为快速热解生物油的分离及其后续提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
鹿茸多肽提取分离纯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鹿茸多肽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免疫并能促进细胞分化、伤口愈合、抑制肿瘤细胞、促进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组织的再生等药理作用,是鹿茸中最有效的成分之一。文中对鹿茸多肽的提取,分离纯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为鹿茸多肽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前期研究发现分离自毛竹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M-1菌株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为了明确其产生除草活性物质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对培养基种类及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利用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除草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小孢拟盘多毛孢在含硫酸亚铁的PD培养基中,30 ℃黑暗静止培养15天,得到的粗提物除草活性最强;除草活性物质经TLC分离获得7个条带,其中条带6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HPLC分析发现该条带含有7个组分,其中组分3对马唐的活性较强,其保留时间为46.3 min。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最佳液体发酵条件对PM-1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可分离获得除草活性化合物——组分3。  相似文献   
30.
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代培养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使从体内取出的组织细胞生存、生长和传代,并维持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鸡胚成纤维细胞具有相对容易获得、增殖能力强、适应性强、良好的耐受性、性状比较稳定等特点,使得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许多方面。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技术,如鸡胚的取材、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同时介绍了应用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