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60Co-γ射线辐照生姜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用25cy和30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和金昌大姜的萌动根茎与幼芽根茎,并系统分析了其VM1、VM2和VM3代材料的田间表现。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VM1和VM2代的抑制效应明显,且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两品种的萌动根茎对辐照处理更敏感,诱变效应更强。莱芜大姜幼芽根茎的临界剂量为25Gy,是对莱芜大姜幼芽根茎进行辐照诱变处理的适宜剂量。金昌大姜的临界剂量低于25Gy。筛选出了2个增产20%以上的高产突变株系GDC2531和PZC3026。  相似文献   
142.
陈莉  高智谋  杨自保  丁祖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79-5479,5516
从安徽省姜主要种植区采集姜瘟病株,分离纯化出10个姜瘟病菌菌株,对其致病性、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等性状和生产上常用药剂对病菌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省姜瘟病病原为茄罗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 Yabuuchi et al],以生物型Ⅲ为主,也有生物型Ⅳ分布。在供试的8种药剂中,以40%爱诺.链宝对姜瘟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Kocide,克菌康和菌鲨在较高浓度(>100 mg/L)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腐灵、速补、敌克松即使高浓度下对病菌仍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3.
生姜高产优化施肥最佳方案的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法,进行了生姜N、P2O5、K2O肥施用量的试验,建立了生姜产量与N、P2O5、K2O肥用量间的三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得出,N肥用量对生姜产量影响最大,但用量过多会引起减产.应用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试验条件下亩产超2500kg的农艺方案14个,最高产量为2614.06kg/亩,相应的肥料用量为N38.69 kg,P2O5 18.91kg、K2O51.90kg,其比例为2:1:2.7.  相似文献   
144.
余珊  郭立强  司珂珂  李容  黄锁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23-2324,2349
[目的]探索超声提取桂西生姜色素的最佳工艺及稳定性。[方法]以生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对生姜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提取生姜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稳定性试验,研究pH、温度、金属离子、常见食品添加剂、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太阳光照对生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生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65℃,超声功率140 W,提取时间40 min。生姜色素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耐热性较好,耐光性较差,耐氧化还原性较强;苯甲酸钠和柠檬酸对生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金属离子中,Ni2+、Fe3+、Cu2+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以Fe3+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生姜色素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5.
试验以广州细肉姜、福建红芽姜、广西玉林姜和四川绵阳姜4个品种为试材,对其幼苗期的生长、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生姜不同品种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幼苗生长及生理等方面有所差异,四川绵阳姜的株高、茎粗及叶面积都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广州生姜略次,但其叶绿体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品质指标含量高于四川姜,其他2个品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测定香姜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正己烷-丙酮(4∶1)超声提取,过滤,盐析,干燥,经弗洛里硅土柱净化,用丙酮+正己烷(10+90)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香姜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结果]试验表明,有机氯农药标准的线性范围2~50μg/L,相关系数r均在0.99以上,在5、10、20μg/L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0.0%~95.7%、82.4%~97.2%和83.6%~98.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2%~9.8%、1.8%~9.4%和2.6%~8.8%。方法检出限(信噪比S/N≥3)均为1μg/kg,方法定量下限(信噪比S/N≥10)均为5μg/k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和精密度好,适合香姜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7.
[目的]为姜瘟病病原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从同一个姜瘟病田的不同区域分离获得26个菌株,观察其细胞学性状,测定其生物型,从灌根法、注射法、剪叶法中筛选姜瘟病病原菌适宜的接种方法。[结果]分离获得的26个菌株的形态、培养性状、染色反应及生理生化特性和对照菌株L2、G2表现完全一致,确定其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即姜瘟病病原菌,其中7株为Ⅱ型,占总菌株数的27%,19株为Ⅲ型,占总菌株数的73%。在田间进行姜瘟病病原菌接种时,建议使用茎基部注射法。[结论]从1块有代表性的病田的不同病株上分离25个以上的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是该地区姜瘟病病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系统监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8.
本试验以莱芜大姜为对照,研究了生姜新品种山农1号和98168的生长特性,分析比较了其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山农1号株高82.4 cm,分枝数12.1枚,分别比莱芜大姜低7.3%和17.1%,但茎粗及根茎鲜重分别比莱芜大姜高14.0%和29.6%;98168株高、茎粗及根茎鲜重分别比莱芜大姜高9.0%、6.6%和15.7%。山农1号及98168的叶片较大,产量较高,分别比对照增产30.4%和16.2%;虽然两品种根茎干物质含量分别比对照低9.2%和2.6%,但挥发油含量分别高19.5%和9.6%,粗纤维含量分别低15.8%和0.6%,表明生姜新品种的综合品质较好,适于保鲜加工出口。  相似文献   
149.
杜守良 《中国蔬菜》2015,1(10):60-62
以安丘大姜为试材,研究在生姜不同生长期施用5种药剂对姜瘟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姜播种前用姜瘟净水剂(黄芪多糖、小檗碱、紫草素≥2.8%)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6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5000倍液、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浸种,对生姜出苗率没有显著影响。浸种后在生姜出苗、三股杈、大培土时用上述药剂进行灌根处理,对降低姜瘟病发病率均有效果,其中以姜瘟净水剂防治效果较好,达92.6%;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次之,为90.5%。除去用药成本,生姜收益以姜瘟净最高,每667m2为23348.6元。  相似文献   
150.
Identification of clonal or genotypic variations is a prerequisite for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improvement programmes.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a set of forty-nine ginger clones cultivated in North-East India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The set included clones of released varieties and clon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parts of North East India. Jaccard's genetic similarity,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dentified five clusters. Cluster V included four clones traditionally cultivated in the Indian state of Meghalaya known for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ginger indicating that the clones were a good candidate for ginger improvement. Specific bands for these clones were also identifi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molecular data supported grouping of the clones into six hypothetical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ir source or location of col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