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4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327篇
林业   302篇
农学   610篇
基础科学   180篇
  452篇
综合类   3245篇
农作物   2091篇
水产渔业   352篇
畜牧兽医   550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239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370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398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593篇
  2011年   556篇
  2010年   454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低档绿茶在养殖业中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茶资源丰富,低档绿茶作为一种良好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档绿茶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对动物而言,具有抗病毒、提高肌体免疫力、降血脂等功用。  相似文献   
52.
咸鸭蛋蛋清微滤脱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结合匀浆的方法以降低咸鸭蛋蛋清的粘度,再利用微滤法对其进行脱盐淡化处理.以咸鸭蛋蛋清液粘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前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咸鸭蛋蛋清脱盐淡化前处理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匀浆时间120 s,匀浆转速12000 r/min,在此条件下,咸鸭蛋蛋清混合液粘度为9 mPa·s,粒度为24 μm.以微滤脱盐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微滤压差0.12 NPa,微滤4次,微滤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咸鸭蛋蛋清脱盐率达92.43%,蛋白质截留率78.5%.  相似文献   
53.
以小麦、大米和夏秋茶为原料,茶酒曲和母曲作为发酵剂,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技术发酵,酿造一种具有独特茶香、保留传统酒香特色且酒体清澈透明的白酒。探讨不同茶叶含量酒曲酒醅中游离氨基酸以及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比较发酵茶酒之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所酿造的茶香型白酒风味独特,酒醅中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30%茶酒曲的酒醅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样品总量;其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酮醛类、含氮化合物、芳香族、酸类等78种化合物,其中添加茶酒曲酿造的白酒中总酯含量高于母曲酿造的白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54.
皖南茶叶生长季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皖南地区茶叶生长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皖南地区茶叶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皖南山区1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资料,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源及开采期变化特征。【结果】近50年安徽省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资源呈极显著增加,其中年平均气温、≥10 ℃活动积温和适宜生长日数增幅分别为0.29 ℃/10年、111.7 ℃/10年和2.7 d/10年;光照资源极显著减少,年均日照时数降幅为57.5 h/10年;降水资源变化不一,其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3.7 mm/10年,相对湿度极显著降低,降幅为0.5%/10年。【结论】气候变暖造成皖南山区早生种和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极显著提前,提前幅度分别为4.2、3.6 d/10年,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皖南山区茶叶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5.
为组建有机稻田白背飞虱种群生态控制系统,系统调查了实施有机耕作一年后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并应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了自然天敌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机早稻田中白背飞虱发生2个世代,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和6月上中旬,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435.4和216.4头,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3079和0.4044.水稻移栽后天敌回升迅速,移栽15天迁入稻田的蜘蛛为同期常规稻田蜘蛛的2.56倍;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数量在移栽42、38天分别为同期常规稻田的1.64与1.40倍.将天敌因子的作用相加,"捕食及其它"和"寄生"因子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强,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值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相应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56.
茶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峰  骆耀平  陈一心 《茶叶》2008,34(1):2-5
本文介绍了茶叶贮藏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及贮藏中茶叶品质成分,如含水量、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素和维生素等的变化;并对目前生产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57.
为探究江南白鹅消化器官早期生长发育特点,通过饲养试验研究江南白鹅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江南白鹅及其他中型白鹅的饲料科学配制和科学饲养参考.结果 表明:①4周龄时,各消化器官的长度或重量与9周龄时比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长度和重量均达80%以上,盲肠达69%,胃重量达63%,肝脏重量达56...  相似文献   
58.
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茶树是富锰植物,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正确评价茶园土壤锰的生物有效性,调控茶叶中锰的含量,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江苏和安徽13个自然茶园土壤采样,采用连续提取法将茶园土壤锰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探讨了茶园土壤锰的含量、形态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茶园土壤锰含量有一定差异,随土壤pH升高和粘粒含量的增加,土壤锰全量显著增加;不同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规律略有差别。但总的规律是残渣态》交换态〉水溶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茶园土壤锰的累积量对锰的各形态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水溶态和有机结合态外,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锰均随土壤锰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特别是残渣态锰含量增加最明显;土壤pH、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茶园土壤锰的形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土壤pH是影响茶园土壤锰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针对茶叶病害检测面临的病害尺度多变、病害密集与遮挡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自注意力茶叶病害检测方法(Multi-scale guided self-attention network, MSGSN)。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VGG16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以获取茶叶病害图像在不同尺度下的局部细节特征,例如纹理和边缘等,从而有效表达多尺度的局部特征。其次,通过自注意力模块捕获茶叶图像中像素之间的全局依赖关系,实现病害图像全局信息与局部特征之间的有效交互。最后,采用通道注意力机制对多尺度特征进行加权融合,提升了模型对病害多尺度特征的表征能力,使其更加关注关键特征,从而提高了病害检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多尺度自注意力的茶叶病害检测方法在背景复杂、病害尺度多变等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2.15%。该方法可为茶叶病害的智能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Larval stages of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 were fed standard live diets of mixed microalgae from the first to the third protozoea (PZ1 to PZ3), followed by Artemia nauplii until post‐larvae 1 (PL1). Trypsin enzyme activity for each larval stage was determined using N‐α‐p‐toluenesulphonyl‐l ‐arginine methyl ester (TAME) as a substrate. Results were expressed as enzyme content to assess ontogenetic changes during larval development. Tissue trypsin content (IU µg?1 DW for each larval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st at the PZ1 stage and declined through subsequent stages to PL1. This contrasts with previously observed patterns of trypsin development in Litopenaeus setiferus (Linnaeus) and other penaeid genera, which exhibit a peak in trypsin activity at the third protozoea/first mysis (PZ3/M1) larval stage. Litopenaeus vannamei larvae transferred to a diet of Artem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protozoea (PZ2)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heavier on reaching the first mysis stage (M1) than those fed algae, while survival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reatments. At both PZ2 and PZ3 stages, trypsin content in larvae feeding on Artem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ose feeding on algae. The rapid decline in trypsin content from PZ1 and the flexible enzyme response from PZ2 suggest that L. vannamei is physiologically adapted to transfer to a more carnivorous diet during the mid‐protozoeal 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