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47篇
  免费   1984篇
  国内免费   4165篇
林业   3614篇
农学   4659篇
基础科学   3231篇
  5469篇
综合类   19356篇
农作物   2561篇
水产渔业   1676篇
畜牧兽医   4797篇
园艺   1372篇
植物保护   2361篇
  2024年   317篇
  2023年   786篇
  2022年   1442篇
  2021年   1562篇
  2020年   1577篇
  2019年   1846篇
  2018年   1198篇
  2017年   1959篇
  2016年   2236篇
  2015年   2070篇
  2014年   2497篇
  2013年   2560篇
  2012年   3691篇
  2011年   3558篇
  2010年   2819篇
  2009年   2603篇
  2008年   2261篇
  2007年   2490篇
  2006年   2082篇
  2005年   1619篇
  2004年   1190篇
  2003年   906篇
  2002年   712篇
  2001年   593篇
  2000年   546篇
  1999年   546篇
  1998年   465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373篇
  1994年   288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276篇
  1991年   231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140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目的】研究五道沟地区1971—2020年0~320 cm土层月平均地温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方法】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71—2020年月平均气温和月0~320 cm(0、10、40、80、160、320 cm)土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1971—2020年0~320 cm土层温度月尺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1)五道沟实验站1971—2020年各土层地温趋势变化,除6—9月,其余月份均呈增加的趋势,最大增幅在3月,最小增幅在10月;0~160 cm土层地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0 cm增幅最大,160 cm增幅最小,320 cm总体呈下降趋势。(2)利用小波分析可知各层年均地温具有明显的3~6、8~12 a和15~25 a周期变化,其中以3~6 a和8~12 a尺度为主周期。(3)M-K突变检验表明,0、10、80、160 cm和320 cm各层年均地温均发生突变,突变的年份分别在2013、2016、2019、2017年和1972年,其中0、10 cm和80 cm土层突变后地温显著性上升。(4)不同深度的月平均...  相似文献   
192.
基于OPAC日志的读者需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OPAC日志中详细记录了读者的访问活动,通过对OPAC日志的深入分析,可挖掘出读者的各种需求信息。为了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实现对图书馆决策的支持,本文以汇文的OPAC系统为例深入研究了OPAC日志分析的方法和过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分析实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3.
中国松材线虫病专题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幼丽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2):178-180,208
以1989-200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松材线虫病研究文献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松材线虫病研究文献的数量、主要文献源及文献来源期刊的类别、文献主题类型、文献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松材线虫病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4.
EM38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存在的土壤盐渍障碍问题,以该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对象,电磁感应仪EM38检测与田间采样相结合,分析土壤电导率的剖面分布特征,建立磁感式表观电导率与土壤电导率间的回归模型,并对运用电磁感应仪EM38划分土壤盐渍剖面类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盐分具有较强的表聚性与变异强度,剖面各土层电导率间存在着关联性;土壤电导率与磁感表观电导率EMh、EMv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和对数相关关系,EMh对浅层土壤电导率的解译精度较高,对深层土壤电导率、EMv的解译精度要高于EMh;利用电磁感应仪EM38可将研究区土壤盐渍剖面准确划分为表聚型、底聚型与均匀型三种类型,其中表聚型与底聚型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盐渍剖面类型,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证明了采用电磁感应仪EM38对土壤盐渍剖面的分类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可信度。该结果对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机理、预测与评估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5.
不同紫花苜蓿几个抗旱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项抗旱指标与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旱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与苜蓿品种抗旱性的关联序为:游离脯氨酸含量>SOD>POD>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各指标对苜蓿抗旱性的影响,以游离脯氨酸含量最大,其次为SOD及POD;再次相对含水量;而叶片水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6.
以南方稻田为研究对象,以再生水安全灌溉调控为目标,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源(农村生活污水一级处理水R1、二级处理水R2、生态塘净化水R3和河道清水R4)、不同灌溉调控(低水位W1、中水位W2和高水位W3)对土壤-作物典型重金属(镉Cd、铅Pb、铬Cr、铜Cu、锌Zn)质量比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农村生活再生水灌溉调控对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Cd, Pb质量比略有升高,Cr, Cu, Zn含量下降;水稻植株各部分器官重金属质量比按植株器官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茎,稻米≈叶,重金属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Zn, Cr, Pb, Cd,相对灌溉水源,水位调控对水稻植株各部分器官重金属质量比累积影响较小,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籽粒重金属质量比并未明显增加,符合稻谷污染物的限量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再生灌溉稻田Cd生态风险系数最高,Cu和Pb次之,Cr和Zn风险系数较低,R3水源灌溉下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最低,总体上,再生水灌溉并未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但长期进行再生水灌溉是否会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持续增加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97.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8.75g/hm2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拔节期病指防效(乳熟期枯白穗防效)分别为62.77%(56.21%)和60.58%(53.45%),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7.65%和21.30%;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32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病穗防效)分别为70.78%(56.57%)和68.84%(46.86%),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5.44%和24.40%。综合分析,以上药剂可做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8.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提取年降水量、≥10℃积温、年平均风速、海拔高度、坡度等数据作为生态背景基本要素,基于NOAA/AVHRR影像分类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样带1989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分别研究单一和复合生态背景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背景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坡度<15°的区域,降水对耕地和草地、年平均风速对林地和草地的影响均比较明显。≥10℃积温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则不明显。耕地、林地、草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3 500 m和500 m以下、坡度为15°以下的地区,水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00 m以下、坡度为5°以下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9.
非洲橘硬蓟马的检疫特征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非洲橘硬蓟马的形态特征进行介绍,运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方法,从国内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寄主植物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了非洲橘硬蓟马的危险性,提出相关的风险性管理对策。以期为非洲橘硬蓟马的检疫鉴定以及制定相关的监测及检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0.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温在常年发生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采用直接抓取和网捕方法在天津市北大港蝗区捕捉东亚飞蝗的秋蝗和夏蝗,测量其瞬时体温以及周围4类8个环境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东亚飞蝗体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白天体温比夜间高,平均体温高于26.5℃;且体温在白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上午11点左右的49.0℃和下午14点左右的47.2℃。无论是夏蝗还是秋蝗,其体温均随着龄期增加呈现上升趋势,2~5龄蝗蝻、成虫的平均体温依次为36.9、37.0、37.6、37.2、38.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冠层温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关键因子,飞蝗所处地面温度对其体温影响最大;风速和植株高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重要分因子;植株高度与体温成负相关。表明植被冠层温度与东亚飞蝗的体温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