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3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6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study examined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the sesquiterpene (−)-α-bisabolol (BISA).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was evaluated on acute models of dermatitis induced by Croton oil, arachidonic acid, phenol and capsaicin, respectively, in mouse ear. BISA inhibited the dermatitis induced by all noxious agents, except capsaicin. BISA was assessed in two established mouse models of visceral nociception. Mice were pretreated orally with BISA, and the pain-relate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intraperitoneal cyclophosphamide or to intracolonic mustard oil were analyzed. BISA showed a dose-unrelated significant antinociception. Coll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ISA may be an topical antiinflammatory and visceral antinociceptive agent.  相似文献   
92.
为了给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5~2000年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总结(80份),对小麦穗粒重与区域试验位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在1.21~1.49 g时,取得区域试验位次前2名的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93.
密肥条件对小麦中期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婧霖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67-168
本试验设密度和施氮量两试验因素,考察其对小麦茎蘖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与密度、施氮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随密度、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群体茎蘖数在不同的密度、施氮水平间总体上呈极显著差异;拔节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无效分蘖的退化消亡,在群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下,各处理间茎蘖数与成穗数在总体上差异变小.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群体茎蘖数和成穗数表现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4.
晚播小麦穗粒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冬小麦京冬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肥水条件下的穗重及稳重构成变化。结果表明:随基本苗的增加,亩成穗数增加,穗粒数、粒重下降,苗穗比降低。且穗重与苗穗比成正相关(Y(穗重)=0.8073X+0.2728,r=0.9017),但随播期变化,穗重变动不明显;从灌浆进程看,晚播麦由于后期灌浆强度的增大最终千粒重并不比适播低,甚至有超过的趋势。晚播麦靠主茎成穗,主茎优势对穗重提高极为有利,同时晚播麦倒伏危险性减少,抗逆性增强。晚播麦加重了田间弱株比率及下层穗的比重。由于下层穗性状表现极差,制约了平均穗重,同时由于晚播麦冬前苗龄较小,灌浆前各生育期有所推迟,使得其对春季肥水要求敏感,施早、施晚均不利穗重提高。拔节前后,结合苗情墒情合理促控,是提高晚播麦穗重的关键,也是协调穗数与穗重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光周期对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光周期对小麦穗分化的影响。[方法]以泰山9818、J30等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于小麦返青后不同时期进行长日照转短日照、短日照转长日照的光周期处理,解剖镜观察小麦分化期的不同。[结果]随着短日照处理后延,短日延迟作用减弱。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小麦雌雄蕊后短日照延迟作用最小或无。二棱期转短日照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J30未能抽穗。短日延迟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期"。二棱期短日照转长日照后,各品种的穗分化进程明显加快,J30也能抽穗,再次表现出光周期反应的滞后。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的反应较小。[结论]光周期不敏感型品种受光周期的影响小于光周期敏感型品种。  相似文献   
96.
初生仔猪均匀度常用窝初生个体均重的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表示,是反映母猪孕期繁殖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研究不同胎次及产仔数对初生仔猪均匀度的影响,研究对1011窝广东小耳花猪的历史分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窝初生个体均重为0.67 kg,窝初生个体均重的标准偏差为0.13 kg,窝初生个体均重的变异系数为19%;窝初生个体均重与窝初生个体均重标准偏差的相关系数是0.296,呈极显著正相关(P约0.01);窝初生个体均重变异系数与总产仔数的相关系数是0.028,与产活仔数的相关系数为0.024,均呈现弱正相关。研究建议在地方猪开发利用中,合理调整群体胎龄结构,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合理调整孕期母猪营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体初生仔猪均匀度。  相似文献   
97.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水稻新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结构关系的结果,分蘖特性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物质生产及分配的相关性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分蘖数和分蘖增长率与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最高分蘖数、分蘖增长率和分蘖减少率与产量均表现负相关,成穗率与穗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正相关。选育分蘖变化平稳,成穗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8.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4个水平的O3处理:过滤(charcoal filter air CF)、2×10-6mol/L(A处理)、4×10-6mol/L(B处理)和8×10-6mol/L(C处理)对原位条件下水稻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升高,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降低(P<0.05);稻穗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穗粒数明显下降(P<0.05),而小花败育率则显著上升(P<0.05);有效穗数和产量明显降低,千粒重变化不大;收获系数在低浓度O3条件下略高于CF,C处理降低7.6%;相对于CF,A处理、B处理和C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下降了28.7%、31.8%和57.9%。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臭氧对水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高浓度的臭氧对穗部的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分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从而影响到水稻的产量构成和产量。  相似文献   
99.
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德保矮马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德保矮马耳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成原代细胞,并成功建立起该组织成纤维细胞系。这种细胞贴壁生长,具有密度接触性抑制性质;该方法获得的原代细胞经传代后接种,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DT)为35.9 h;细胞染色体众数2n = 64的细胞数占91.3%~92.8%;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分析,没有其它细胞系污染;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检测阴性。该系符合ATCC要求的细胞系鉴定项目,成为保护矮马这一国家重要畜禽品种的宝贵遗传资源,并为相关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材料。同时得出胶原酶消化培养法比组织块培养法在获得原代细胞速度快;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DT)为48 h。  相似文献   
100.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结构分析和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7个穗部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长、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结实长、千粒重、穗粗、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结实长和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结实长兼顾其它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