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2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516篇
林业   234篇
农学   498篇
基础科学   115篇
  403篇
综合类   1594篇
农作物   512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351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23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拔节期灌水对冬小麦根重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盆栽的方法,在土壤养分一致的条件下,测定了15个冬小麦品种拔节期灌水与不灌水(对照)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有效穗数、生物产量以及籽粒产量的形成与拔节期的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地下部的根干重与地上部的生物产量、地上部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程度与拔节期灌水与否有关;地上部生物产量与千粒重虽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大小与拔节期的水分条件关系不密切。拔节期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对照)冬小麦的地上部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差值,与冬小麦自身的抗旱指数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192.
田间条件下,采用远红外增温设施,在水稻抽穗期对6个品种进行高温(40℃)处理,以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极端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高温会显著降低水稻结实率,高温处理下6个水稻品种的结实率平均比常温对照下降25个百分点以上,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高温也显著(P<0.05)降低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但对糙米率影响不显著。尽管各品种对高温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但是高温对所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均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培育耐热品种是解决热害的技术途径之一,但近期内,关键在于进行种植制度调整与栽培技术创新,以提高植株生态避热和生理抗热能力。  相似文献   
193.
不同打顶时期对上部烟叶物理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研究表明:随着打顶时期的推迟,烤烟上部叶长宽比降低,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总厚度逐渐下降,有利于物理特性的形成;上部叶烟碱、石油醚提物和灰分含量下降,而总糖、还原糖、钾素、淀粉、多酚含量逐渐升高;打顶早晚对总氮影响不明显。总体上以中心花开放期烟叶理化性状最好,适当再推迟打顶也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4.
花生品种芽期抗旱性指标筛选与综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PEG渗透胁迫人工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了27个花生品种种子萌芽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芽期各性状指标对水分胁迫浓度的适应性不同,其中根长、生根率、根干重、发芽率对胁迫浓度表现差异明显,与品种综合抗旱能力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筛选出8130、冀花2号、冀花4号、花育27号、花育25号和鲁花14等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结合田间直接鉴定的结果,室内高渗溶液萌发法是鉴定花生萌芽期抗旱性的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5.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96.
选取长春科技学院外语学院2013级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定性研究方法结合非正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两种研究手段,对英日和英韩两个双语专业的学生,就内容依托教学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出了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中的生词问题;语言技能与内容知识的教学比例问题;内容依托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内容依托课程的教学评估问题,希望可以为探索内容依托教学法在英语基础阶段内容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7.
该研究以不同品种的中稻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探讨 Cd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分蘖期几种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镉胁迫能够提高分蘖期水稻体内 NPK含量,分别以深两优5867,甬优5550和武运粳27的提高幅度最高。同时镉胁迫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 NR, GS,GOGAT 活性的提高。就 NR活性而言,镉胁迫明显地促进了以黄华占和甬优538NR活性的提高,对武运粳27,深两优5867,甬优5550影响不明显,但相互间的差异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而对于 GS活性,其中以镉正常处理下 GS活性较低的黄华占和武运粳27对镉胁迫最为敏感,镉胁迫促进了他们 GS活性的增加,且两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但对镉正常处理下 GS活性较高的深两优5867和甬优5550表现出抑制作用,但是相互间差异不明显。而且镉胁迫下的任一品种,相互间 GS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8.
对PEG-6000溶液模拟旱胁迫鉴定绿豆萌发期抗旱性的最佳溶液浓度和培养介质进行了筛选,并根据筛选结果对我国近几年育成的15个绿豆品种进行了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PEG-6000溶液模拟旱胁迫对萌发期绿豆进行旱胁迫的适宜浓度为20%,最佳培养模式为砂培;潍绿8号、榆林绿豆、内蒙古绿豆、吉绿7号、张家口鹦哥绿豆、白绿8号和白绿6号7个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表现为极强,辽绿8号、保942、中绿5号、中绿11号和苏绿2号5个品种萌芽期抗旱性表现为强,其他品种萌芽期抗旱性表现为中等或差;20%的PEG-6000溶液胁迫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绿豆品种的发芽率,促进了多个绿豆品种初生根条数的增加和胚根干物质的积累,而对胚芽的生长以及胚根长度的增加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9.
试验研究了吉林省烤烟小苗膜下移栽技术,以探明其对烟苗生长的微环境和肥料利用率及早生快发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移栽苗龄及大田移栽期所培育烤烟的农艺性状、肥料利用率、烤后化学成分及经济性状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苗膜下移栽使苗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为幼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优于常规移栽方法。烟株的各项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对肥料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烤后经济性状提高,化学成分协调性改善。小苗膜下移栽技术最佳移栽苗龄为6叶龄,最佳移栽时期为4月26日至5月1日。  相似文献   
200.
针对全自动移栽机的穴盘输送和精确定位问题,设计了可适应不同规格穴盘的自动输送机构。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步进电动机,实现穴盘苗的精确定位和输送。机械手、输送机构和栽植机构在控制系统作用下相互配合,完成自动移栽。最后进行了穴苗盘自动输送机构的性能试验,验证了穴盘输送机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