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39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10篇
  110篇
综合类   362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39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6,自引:10,他引:66  
 分析了 5 12 9份中国小麦初选核心种质样品HMW GS的组成情况 ,其中地方品种 345 9份、育成品种(系 ) 16 70份。这些材料作为初级核心种质基本代表了保存在国家长期库中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覆盖了中国小麦栽培的 10大生态区。总体来看 ,在Glu A1、Glu B1和Glu D13个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变异分别为null、7+8和 2 +12。育成品种中 1、7+9、14 +15、5 +10和 5 +12亚基 (对 )的频率比地方品种有很大的提高。在Glu 1位点上 ,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遗传丰富度差异甚微 ,但育成品种的遗传离散度指数却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在 3个位点中 ,Glu 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为Glu D1位点 ,Glu 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从生态区来讲 ,地方品种变异类型最丰富的 3个大区是黄淮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选育品种最丰富的 4个大区是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由于广泛的引种、杂交、选择以及亲本选配中的偏爱 ,造成许多生态区遗传离散度指数高低与遗传丰富度出现相矛盾的现象 ,这点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材料中表现尤为突出。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析表明 ,现代引种和杂交育种使我国小麦品种“群体”遗传组成和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不同母岩母质上土壤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母岩母质,一般形成不同性质的土壤。分析研究不同母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特性,对于指导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河北省西陵地区几种主要母岩质上发育的土壤做了初步的分析。经研究发现,不同母岩母质上发育形成的土壤,其物理化学性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太湖流域部分粳稻品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4份太湖流域粳稻资源的10个性状和条纹叶枯病抗性的调查,构建了核心种质库。核心库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原群体的变异系数;除了株高和发病率外,其余性状的方差显著大于原群体的方差;核心库各性状的极差和均值与原群体相比,基本保持不变,极差符合率为95.4%,均值差异百分率为0%。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所采用的构建资源核心库的方法,能以较小的样本容量保持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4.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得力措施,也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指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是做好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并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以7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穗上叶片数、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目、茎粗13个植株性状的表现、杂种优势及杂交种与双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种和自交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杂交种及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MH)和超高亲优势(HH)均存在差异,株高、穗位高、顶高、叶面积、雄穗长、茎粗、夹角、穗上叶片数、雄穗分枝数等杂种优势较大,顶高/株高、叶向值、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等杂种优势较小;顶高、顶高/株高和穗上叶片数表现为杂交种与父本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雄穗长和叶面积表现为杂交种与母本呈显著正相关;顶高、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和叶面积表现为杂交种与中亲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6.
不同母质类型红壤的镉吸附及其形态转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红壤的镉吸附能力及吸附态镉的赋存形态和分配比例,丰富红壤重金属镉污染的理论基础,为红壤镉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恒温培养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湘南丘岗区3种典型母质类型红壤的镉吸附和转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母质类型红壤对外源有效态镉均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其中,以板岩风化物发育的红壤最高,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次之,而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红壤相对较低。红壤对外源有效态Cd的吸附是一个快速的反应过程,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镉在培养2~12h即达到平衡,随后向不同镉形态转化,约168h后趋于稳定。从红壤吸附态镉的形态分布看,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镉是土壤吸附态镉的主要形态,占土壤总吸镉量的53.3%~64.4%,其次为Fe和Mn氧化物结合态镉,占28.4%~32.8%,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镉和残渣态镉所占比例较少,占7.2%~15.7%。同时,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镉吸附容量和镉化学形态的最重要因素。土壤酸化会加剧重金属镉的活化和溶出,提高吸附态镉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37.
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制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湖北的气候特点,研究并提出了选好制种基地、确定双亲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和播差期、培育多蘖壮秧、设置合理的行比、插足基本苗、加强肥水管理、建立高产群体、搞好花期预测和调控、巧施"920"、提高授粉质量、严把种子质量关等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选育优质高产的后代番茄杂交组合(品种)应用于生产。[方法]用番茄大107作为共同母本,与东圣3号、牛番茄、美丽莎、1439、12、A3配制6个杂交组合的F1代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进行单株产量杂种优势与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可作为单株产量性状杂交育种的番茄亲本有大107、东圣3号;6个组合中组合大107×东圣3号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达到1.139 1,而且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结论]大107×东圣3号是选育单株产量性状的最优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39.
不同成因型母质发育土壤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 1 7种母质发育土壤的稀土元素 (REE)的地球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1 )基性岩浆岩母质发育土壤的稀土总丰度最高 ,红砂岩者最低 ;(2 )岩浆岩和喷出岩者的 REE科勃尔分布模式仍表现出母岩特征 ,沉积型者则相对平稳 ,但海相沉积型者变异显著 ;(3 )各类母质发育者∑ Ce/∑Y特征值达 3 .5 -4.7,∑ Ce与∑ Y分馏特征明显 ;(4 )砂页岩等 4种母质者δCe正异常 ,火山喷出岩等 3种母质者 δCe相对稳定 ,酸性岩浆岩等 1 0种母质者 δCe负异常 ;紫砂岩母质者 δEu正异常 ,页岩等 3种母质者δEu相对稳定 ,基性岩浆岩等 1 3种母质者 δEu负异常 ;(5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 REE与 Ce、Sm、Dy、Lu,∑ Ce与 Pr、Sm,∑ Y与 Dy、Lu相关显著 ;(6)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 REE、∑ Ce与土壤 Fe2 O3相关极显著 ,∑ Y与土壤 p H值、粉砂粒、物理性粘粒相关显著 ;(7)通过 REE动态聚类分析 ,不同母质土壤可划分为基于岩性背景的三大类  相似文献   
40.
本试验对湖北省六种土壤五个粒级(>1,1-0.5,0.5-0.25,0.25-0.15.0.15-0.1mm)的磁化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红壤、棕红壤、潮土和黄棕壤表土层磁化率大于母质层磁化率,而紫色土和黄褐土表土层磁化率小于下部土层的磁化率。棕红壤表土层磁化率小于淀积层磁化率。红壤、棕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母质层磁化率随颗粒变细而明显增加,但这一现象在潮土、紫色土的母质层确不明显。0.25-0.15mm粒级是黄棕壤、红壤、棕红壤、潮土、紫色土磁化率随颗料大小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