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8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篇 |
农学 | 172篇 |
基础科学 | 42篇 |
35篇 | |
综合类 | 377篇 |
农作物 | 110篇 |
水产渔业 | 36篇 |
畜牧兽医 | 116篇 |
园艺 | 85篇 |
植物保护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盐胁迫对小麦代换系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影响及染色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盐胁迫对小麦代换系酶活性的影响,以中国春-Synthetic 6x 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在盐处理条件下幼苗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和丙二醛( MDA)含量变化,并对其相关耐盐特性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采用霍格兰营养液水培法,设置对照(0 mmol/L NaCl)和盐处理(150 mmol/L NaCl),在幼苗两叶一心时进行处理,四叶一心时取样,分别测定对照和盐处理条件下幼苗的SOD和POD活性以及MDA含量。在盐胁迫条件下,小麦代换系幼苗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其中,1A、5A、6A、1B、5B、6B、7B和5D代换系的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本中国春,2A、1B、2B、3B、5B、6B、5D和6D代换系的相对SOD 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本中国春;3A、4A、5A、6A、7A、6B和7D代换系的POD 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4A、5A、6B、1D和7D 代换系的相对P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由于保护酶的作用,在盐胁迫条件下,多数代换系MDA含量明显减少,2A、3A、4A、6A、1B、3B、4B、5B、6B、7B、1D、5D和7D代换系的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母本中国春,2A、6A、6B、1D和2D代换系的相对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母本中国春。 Synthetic 6x 的1B、5B、6B 和5D 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幼苗SOD活性增强的基因,4A、5A、6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幼苗POD 活性增强的基因,抑制幼苗MDA含量增高的基因可能存在于2A、6A、6B和1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2.
23.
稻属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栽培稻02428与紧穗野生稻间不育F1杂种(2n=24,AC)为材料进行花约培养,共接种花约32688个,获得再生绿苗13株及白化苗两株,愈伤诱导率与分化率分别为0.14%和34.78%。有9朱花粉绿苗长至成熟,均表现长芒、紫柱头、强感光及易落粒等野生亲本的特性。细胞学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4株为二倍体(2n=24),形态上琚的F1杂种相似,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亦只能见到少数二价体;另5株则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24.
四倍体小麦矮杆地方品种的C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矮杆番麦是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罕见的矮杆种质,采用改主的C带技术对基尖细胞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矮杆番麦体细胞具14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AAB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带的数目,大小,强弱及分布情况各异,根据其特殊的带型,容易将筹杆番麦的单条染色体及分开,据此认为C带可作为矮杆番麦染色体的细胞学标记,矮杆番麦的带型与原始类型的野生二粒小麦相似,表明其基因未发生过大的染色体重排,因此,矮杆番麦的矮杆性状不是由 相似文献
25.
26.
NaCl胁迫对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盐水浸种催芽方法,通过对蜜枚西瓜的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胚轴长度以及鲜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在30~90mmol/L低浓度下,倍性之间相对发芽率没有明显差异;在120 mmol/L以上浓度时,不同倍性之间差异明显,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其M4x、M3x、M2x相对发芽率分别为77.8%、63.4%、30.6%,180mmol/L时分别为37.8%、31.7%、0,在210mmol/L时,M4x和M3x仍然有种子萌发,耐盐性为M4x>M3x>M2x。 相似文献
27.
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染色体鉴定技术简单、经济和高效, 可以促进小麦品种及亲缘物种染色体识别和变异体鉴定, 提高染色体工程效率。我们前期开发了寡核苷酸探针套, 包含pAs1-1、pAs1-3、AFA-4、(GAA)10和pSc119.2-1共5个探针。本研究通过一次荧光原位杂交(FISH), 对源于17个非整倍体的18份材料分析发现, 其中14个染色体组成正确, 可以清晰识别相应的缺体、四体和端体。还构建了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涂染的、能准确识别3个基因组和7个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高清核型, 发现4个非整倍体发生变异, 其中从N5BT5D中鉴定出一个可能的小片段相互易位系T6AS·6AL-6DL和T6DS·6DL-6AL。进一步对7个地方品种、10个栽培品种(系)和1个人工合成小麦分析, 发现15条染色体存在多态性, 涉及6条B组(除4B)、5条A组(除1A和3A)和4条D组(1D、2D、4D和7D)染色体, 可以清晰识别我国小麦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种易位类型(T1RS·1BL、T6VS·6AL及相互易位T1RS·7DL和T7DS·1BL), 省去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程序。另外, 对5个亲缘物种分析发现, 该探针套可以识别栽培一粒小麦、硬粒小麦Langdon、荆州黑麦、长穗偃麦草(2n=2x=14)全部和中间偃麦草30条染色体, 并构建了这5个物种的核型。本研究结果证实该寡核苷酸探针套可以有效用于小麦及亲缘物种染色体鉴定, 高清晰的中国春非整倍体核型为小麦染色体工程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8.
陆地棉背景下海岛棉第18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培育及相关农艺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b18是以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为背景, 含海岛棉3-79第18染色体的置换系材料。本研究以TM-1为受体亲本, 置换系Sub18为供体亲本, 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了一套以TM-1为背景, 含海岛棉3-79第18染色体不同长度片段的置换系。这套置换系由45个株系构成, 共78个置换片段。其中27个株系导入单片段, 占总株系的60%; 9个株系导入2个片段, 占20%; 9个株系导入3个及以上片段, 占20%。导入片段总长度为467.6 cM, 约为该染色体遗传长度的4倍, 每个株系内被替换的染色体片段长度不完全相同, 平均遗传长度为5.99 cM, 最短的为0.9 cM, 最长的20.35 cM。其中13个株系表现开放花蕾性状, 涉及的最短导入片段长5.05 cM。对TM-1、Sub18以及培育的45个导入系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QTL联合定位分析, 鉴定出纤维强度(qFS-C18-1)、整齐度(qFU-C18-1)、马克隆值(qFMi-C18-1)、成熟度(qFMa-C18-1)、皮棉重(qLW-C18-1)、籽指 (qSI-C18-1)和衣分 (qLP-C18-1) 7个加性QTL和5个上位性效应QTL。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目标QTL、克隆QTL以及重要性状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30.
对不同年份育成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和染色体区段/位点,明确其亲缘关系远近和遗传差异。分析可知,获得的2029个SNP基因位点在B基因组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A和D基因组;在7个同源群中,第3和第6同源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第1和第4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1条染色体中,3A、1B、6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1A、6A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对21份供试材料依据审定(育成)年份分析其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年份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1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大致可聚为4个类群,同一年份的品种一般聚在一起,与其系谱关系吻合。构建并分析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图谱发现,00s、10s和现在育成的小麦品种(系)共有SNP和共有染色体区段分别主要在A、D和B基因组,对应已发表性状同不同年份育种目标吻合。同时发现21份供试材料均含有25个共同SNP位点,分布在1A、5A、6A、7A、2B、3B、6B、1D、2D、3D和7D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NP位点数目均不相同,通过对应已发表性状进一步证实在品种(系)组配与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灌浆速率和抗病等性状的选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组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