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0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685篇
林业   1126篇
农学   328篇
基础科学   157篇
  1240篇
综合类   3003篇
农作物   274篇
水产渔业   509篇
畜牧兽医   449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45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84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海区发展水产资源增养殖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区海岸线和岛屿岸线分别占全国的34%和49.1%,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共3481个,潍涂面积占全国的46.7%。港湾众多,总面积25507 km~2,0~20 m 水深的浅海面积64461 km~2,约占全国50%。东海区栖息了许多名特优的渔业资源,海洋生物具有相当的丰度和广度,水文环境稳定,营养盐类丰富,初级生产力高,也是多种鱼类、虾类、蟹类的栖息、繁殖场所。东海区(包括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1991年海水增养殖面积达1335 km~2,总产量48.0万 t。全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带育苗、紫菜育苗、贝类育苗、虾类育苗、海蜇育苗的场地和设备。鱼类育苗技术不断提高.现已进行了约80个种类的人工、半人工育苗及20个种类的增殖放流或移植、自然增殖的试验。海水养殖种类达40~50种。东海区得天独厚的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鳗苗和中华绒螫蟹苗的天然苗种资源。东海区既是全国海水增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也希望取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合作。提出了今后(2000年止)发展的具体设想内容及主要项目,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本文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可能影响途径和机制,并利用双边农产品贸易数据对欧债危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判断。结果表明,虽然年度长期趋势所反映的欧债危机影响不明显,但是月度短期趋势反映欧债危机已经致使中欧农产品贸易出现明显的增长放缓趋势,且影响在危机核心国和非核心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因为年度农产品贸易额还在快速增长而盲目乐观,而必须加强监测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3.
探讨了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ertexta)在北方自然繁殖季节育苗的条件、发育时间和生长速度。2004年8月1日,用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和人工授精的九孔鲍受精卵,经过60天培育,获6~12mm的幼鲍50万只。  相似文献   
84.
钓鱼岛近海的涡旋及其与马面鲀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瑞生  郑元甲 《水产学报》1986,10(2):161-176
本文根据1981—1984年各年春季(4月),绿鳍马面鲀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及产量统计资料,通过水温、盐度、密度σ_t比容偏差10~((?)δ)和地转流等海况要素,对钓鱼岛近海的涡旋特征、强度、位置变化及结合渔况进行分析研究。初步认为钓鱼岛东北海区即黑潮及其分支处附近,存在一气旋型涡旋,涡旋边缘的北侧和西侧流速较小,是马面鲀的过路渔场和产卵场。春季马面鲀的产卵场基本集中在钓鱼岛近海(26°N断面)的涡旋区及其西侧边缘的近底层,水温为17—18℃,盐度为34.6—34.8‰,比容偏差10~((?)δ)为270一290。若以涡旋底部的比容偏差10~((?)δ)作为衡量外洋水强弱的指标,则它与上海、舟山渔业公司4—5月份的马面鲀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3;与马面鲀年总产量的相关为0.812。故认为该水文要素可提供渔获量预报的一项指标。马面鲀仔鱼基本沿涡旋周围的海流逐步向东北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85.
本文报导了细鳞鱼(Braochymystax lenokP.)的形态构造、食性及其生态环境。调查了华北地区细鳞鱼分布变化情况,并阐明由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是引起该种在华北地区分布范围缩小的原因,同时提出保护细鳞鱼资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86.
东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叉长变化(P<0.01),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叉长50~99 mm和200~299mm的蓝圆鲹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强度相对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Alima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蓝圆鲹叉长200 mm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小于这个叉长的蓝圆鲹以浮游甲壳类为主,大于这个叉长的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蓝圆鲹更多的以游泳动物为食。根据蓝圆鲹摄食饵料的类群变化,东海蓝圆鲹的营养级为3.55,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87.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相似文献   
88.
渔业资源科学调查是开展渔业资源状况评价、物种保护和管理等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当调查方式发生变化时,维持数据的时间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原位试验获取不同调查方式的捕捞效率校正因子(fishing power correction,FPC)成为资源状况评价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平行拖网对比试验分析了科学调查船“中渔科211”(试验船)和生产性渔船“浙嵊渔10201-10243”(标准船)在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对不同种类或类群的渔获率差异。结果表明,标准船和试验船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7.27~1836.72)kg/nmile2和(12.28~311.85)kg/nmile2。标准船主要种类为小黄鱼(),渔获率范围分别为(1.17~1113.26)kg/nmile2和(0~565.39)kg/nmile2;试验船主要种类为鳀(),渔获率范围分别为(0~277.59)kg/nmile2和(0~125.24)kg/nmile2。2种调查方式对不同种类/组的渔获率随深度变化趋势出现分化,其中总渔获率、鱼类、银鲳(Apogonichthys lineatus)、绿鳍鱼()8个种类/组表现为相似的变化趋势;甲壳类、细点圆趾蟹(Erisphex pottii)5个种类/组变化趋势相反;头足类、小黄鱼、龙头鱼在各深度变化具有异质性特征。这种变化与网口垂直扩张和所在水层位置有关。均值比和Kappenman方法估计的总渔获率FPC分别为0.35(95%置信区间为0.24~0.61)和0.43(95%置信区间为0.27~0.70),各种类渔获率均值比结果显示,FPC变化范围在0.03~2.61,其中总渔获率、鱼类、头足类、小黄鱼和绿鳍鱼达到显著水平,建议对上述种类的资源丰度指标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时进行数据校正。标准船以近底层种类为调查对象,尤其在捕获经济种类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但对完整生态系统代表性较弱。试验船适合浅水区调查,在深水区由于网口垂直扩张不足,且网位存在上浮现象,难以反映近底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9.
根据70至80年代东海外海绿鳍马面资源和产卵场调查等资料以及1974年以来马面渔汛生产情况,分析研究了东海区马面资源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东海区黄鳍马面的分布范围和主要渔场正在逐渐扩大,渔期延长,年产量在波动中增长,资源量趋于上升,但渔获物以补充群体为主,过度捕捞和产卵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是东海区绿鳍马面资源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提出绿鳍马面资源量的变化具有长周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0.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群;而且,在经历快速增长、变异和瓶颈期之后,多齿蛇鲻种群就以小群体模式继续快速增长,形成地理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