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2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22篇
  72篇
综合类   879篇
农作物   185篇
水产渔业   182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206篇
植物保护   51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芒果产量和商品质量, 是芒果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该病由野油菜黄单胞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引起,几乎遍布热带亚热带芒果产区,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综述了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的症状、分布与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病原及其遗传多样性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摘 要:在澳洲坚果园进行病样采集时,发现一种叶部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叶进行分离,并运用科赫法则测定致病性,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都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ITS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的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将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DA培养基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培养3天后,菌落直径达62.9 mm,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硫酸铵,病原菌在15-30 ℃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病原菌在pH为4-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为7时生长最佳,全光照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本文首次报道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澳洲坚果叶斑病。  相似文献   
53.
54.
菠萝蜜是广泛栽培在我国华南地区的著名热带水果。培育菠萝蜜种子芽砧苗,采用优良菠萝蜜品种作接穗进行嫁接育苗,操作简单易掌握,相对其他嫁接育苗方法,嫁接成活率高,育苗时间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嫁接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55.
测定了三个砂梨品种四个芽组织的需冷量及内休眠期间可溶性蛋白、脯氨酸、H2O2、POD、IAA、GA3和ABA等生理指标变化趋势。需冷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翠冠’叶芽、‘圆黄’花芽、‘翠冠’花芽、‘翠玉’花芽。可溶性蛋白、POD、GA3和IAA随休眠加深而下降,随休眠解除而上升。进入内休眠后,脯氨酸总体呈上升趋势;H2O2和ABA随休眠的加深而上升,随休眠的解除而下降。其中,H2O2含量与四种芽样本的萌芽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6.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
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与化学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东省新近发现的一种银海枣叶部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该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以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该病害进行化学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1种杀菌剂中,叶斑净和世高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分别达52.82%和33.62%.  相似文献   
58.
栀子叶斑病及其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柑橘轮斑病(citrus target spot)作为一种新发柑橘病害,造成发病果园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针对该病害进行适生区预测及风险分析,以便对该病采取及时、有效的管控措施,最终达到降低其流行风险等级,防止病害传播扩展的目的。【方法】 基于环境变量数据和柑橘轮斑病发生分布数据,运用MaxEnt生态位模型模拟预测柑橘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并通过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预测模型的精度,运用正规化训练增益刀切法(regularized training gain)获取气候因子与分布概率间的关系。同时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规定程序为依据探索柑橘轮斑病病害的风险分析体系和评价值的计算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进而量化评价值。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柑橘轮斑病风险性危害值,最后对病害的风险性危害值进行评价。【结果】 柑橘轮斑病菌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AUC值为0.998,表明预测结果精度高。柑橘轮斑病菌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12.19%,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各占全国面积约2.85%、3.99%、5.35%。高、中适生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上游柑橘优势区及其周边。其中,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陕西南部,以及贵州、湖北等少量地区。中、低适生区是高适生区的外围扩展。通过MaxEnt模型正规化训练增益刀切法获取的环境变量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最冷月最低温(Bio6)是影响柑橘轮斑病菌分布的3个关键环境因子,这意味着低温、干冷季节柑橘轮斑病发生可能性大。风险分析最终创建出5个准则层、13个指标层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各指标层定量与定性分析,柑橘轮斑病在我国的风险性危害值(R值)为2.08,处于高度风险等级,对长江中上游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两大柑橘产区的潜在危害最大。【结论】 柑橘轮斑病风险性较高,需要尽快建立监测体系,针对病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阻止病害在长江中上游柑橘优势区及相邻柑橘产区传播。  相似文献   
60.
Glyphosate-tolerant soybean is the most widely planted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worldwide. However, soybean remains recalcitrant to routine trans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low infection efficiency of Agrobacterium to soybean and lack of useful selectable markers. In this study, several Agrobacterium strains and cell densities were compared by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the GUS ge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robacterium strain Ag10 at cell densities of OD_(600) of 0.6–0.9 yielded the highest infection efficiency in Agrobacterium-mediated soybean cotyledonary node transformation system. Meanwhile,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glyphosate tolerance in putative T_0 transgenic plants, consisting of spotting plantlets with 1 μL Roundup~?. The whole cycle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could be shortened to about 3 mon by highly efficient selection with glyphosat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pot assay in putative T_0 transgenic plantlets. The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ranged from 2.9 to 5.6%.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mproved protocol for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glyphosate-tolerant transgenic soyb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