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4篇 |
农学 | 77篇 |
基础科学 | 12篇 |
21篇 | |
综合类 | 785篇 |
农作物 | 29篇 |
畜牧兽医 | 25篇 |
园艺 | 463篇 |
植物保护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草木灰是古代居民生活的重要副产品,它经历了由废弃物到宝贵医药原材料的过程。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草木灰的医学应用涉及到了当时人们治病疗伤的多个方面,甚至一些用法沿用至今。然而当今学术界对草木灰在古代医学领域中再利用的系统性研究尚且是个空白。随着中国的传统医药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及世人的关注,对古代草木灰药用价值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参阅了大量资料,并结合了社会调查的方法,系统的揭示了草木灰在古代医疗及生活中再利用的各种方法,如解毒、止血、治疗痢疾、治疗难产及制作保健品等等。草木灰等废弃物再利用体现了古代社会基于循环经济的一种和谐自然观和朴素的生态经济观念。 相似文献
72.
73.
闽茄2号是由福州市菜科所选育的品种,于2002~2003年参加省秋季地膜覆盖早熟丰产品种区试,通过田间观察和品种对比,该品种的丰产性状和商品性状优于其它品种,是秋后延迟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4.
"茄杂8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适宜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的理想圆茄新品种。其突出特点为早熟、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势强,商品性好。亩栽600~700株,亩产可达15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75.
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邮编:530007,电话:0771-3277688)选育的茄子新品种“瑞丰一号紫长茄”.前不久通过了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6.
【目的】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西市8个乡镇进行调查,采集根腐病样,经组织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ITS与TEF-1α基因序列鉴定病原,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病田率为63.54%,病株率为24.45%;其田间症状包括茎基部缢缩腐烂以及主根下部腐烂或维管束变色2种类型。分离纯化得到78株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62株、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 11株和茄病镰孢菌(F. solani) 5株,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9.49%、14.10%和6.41%。经致病性测定,尖孢镰孢菌、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3、24.44和11.11。【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且致病性最强,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锐顶镰孢菌引起芹菜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7.
78.
79.
80.
采用菌落生长法研究了定西市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5~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 ℃恒温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25 ℃,在pH为6时产孢量最高。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赖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该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对营养要求不是很严格,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适宜条件及适应范围与甘肃黄芪栽培区的环境条件较为一致,这也是甘肃地区黄芪根腐病近年来发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