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9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林业   494篇
农学   408篇
基础科学   99篇
  425篇
综合类   2873篇
农作物   467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322篇
园艺   596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宁夏发展间、套种大豆能与主要粮食作物和谐共存,发展空间大,不争地、不争肥、不争时,解决了农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提高了效益。一方面,利用大豆较耐旱、耐荫、耐瘠薄等特点,与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经果幼林、西瓜等  相似文献   
142.
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单作常规施氮量为对照(CK),设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A)、氮化肥减量40%+间作绿豆压青(B)和氮化肥减量60%+间作绿豆压青(C)3个处理,通过测定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和甘蔗叶片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绿豆影响新植蔗分蘖,分蘖率显著低于CK,但对甘蔗有效茎数影响不显著。新植蔗产量表现为A>B>CK>C。氮化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宿根蔗发株率、株高、有效茎数、甘蔗茎径有促进作用。宿根蔗蔗茎产量表现为A>B>C>CK。2年的甘蔗蔗糖分含量表现为C>B>A>CK。氮化肥减少20%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提高甘蔗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有促进作用。综合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氮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和经济效益的表现,试验以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的A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43.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明确氮肥施用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氮素吸收累积和产量的关系,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N0、N1、N2和N3 4个施氮水平(蚕豆:0、45、90、135kg/hm2;小麦:0、90、180、270kg/hm2)下,单作、间作蚕豆各关键生育期根瘤鲜重、氮素吸收关键参数、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N0、N1和N2水平下,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比单作分别提高40.9%、27.2%和34.1%;高氮(N3)水平下,单作、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的最大氮素累积量(A)和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max)降幅分别为8.01%~13.93%和10.27%~12.98%,表明氮素吸收累积特点与根瘤鲜重相反。在蚕豆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后90d内),单作、间作蚕豆氮素累积量无差异;进入结荚期后(出苗90d后),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的氮素累积量。同时,蚕豆产量也受施氮量和种植模式的调控,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降低蚕豆产量平均达20.66%。整体而言,在N1水平下,蚕豆根瘤鲜重和产量达最大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蚕豆根瘤鲜重、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随之降低,间作促进根瘤形成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间作体系中蚕豆氮肥的运筹与间作优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4.
烤烟大麦花生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烤烟为主,烤烟、大麦和花生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栽培注意事项;并对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下烟农净收入可达29250元/hm2以上,比单作烟叶增收11250元/hm2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5.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沼液浸种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王绍旋 《种子》2005,24(8):29-33,66
利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与主作物玉米沼液浸种相结合,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密度、带型配置指数、沼液浸种时间与间作总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密度、带型配置、玉米浸种时间三因子对间作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沼液浸种时间与玉米密度、沼液浸种时间与带型配置指数;以及玉米密度与带型配置指数间都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当玉米密度、带型配置适当,沼液浸种能增加产量,即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利用沼液浸种能有效地提高间作总产量.其最佳的实验方案为:玉米密度50 040~52 950株/hm2、带型配置2:4~3:3,玉米沼液浸种时间17.5~25 h时,可更好地发挥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46.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东西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7.
鄂中丘陵稻区,包括荆门、钟祥、京山、随县、应山、安陆、应城等8县市,是湖北省重要的产粮区。这里的气候条件完全适合发展一年两熟制或间套多熟制。但是,这里过去是“肥、稻”一熟为主的。一年一季中稻一季紫云英,虽能养地,却只有一季中稻收获,年产  相似文献   
148.
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菊科Compositae泽兰属Eupatorium植物,原产于南美,现广泛扩散到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外来入侵杂草,严重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1934年,飞机草在云南和海南尖峰山被首次发现,现正在我国南部地区迅速扩散。本文对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造成的危害、开发利用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指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领域:(1)飞机草入侵的本底调查与扩散预测;(2)飞机草的入侵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3)飞机草的入侵效应与风险评估;(4)飞机草的科学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9.
不同水分胁迫下的小麦/玉米间作群体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水分胁迫下小麦/玉米间作群体响应机理,试验设置了1个充分灌水、3个不同水分胁迫程度间作处理及2个充分灌水单作对照处理。结果表明:共生期内,各间作处理间普遍存在小麦条带水分捕获当量比高于玉米条带的现象,随水分胁迫的加剧,此趋势愈加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此趋势渐弱甚至出现反转,而带间的水分相对竞争能力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规律。在根系分布特征方面,充分灌溉下间作群体平均根系分布深度为17. 15~17. 24 cm,其根质量密度的90. 42%~90. 77%分布于耕层内,其中小麦为87. 49%~88. 70%,玉米为92. 63%~92. 81%,而水分胁迫会显著影响间作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在间作优势方面,要保持间作优势,每次灌水最少需满足80%左右的田间持水率,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间作群体土地当量比呈现先微升、后下降的规律,且间作玉米的偏土地当量比下降速率快于间作小麦。在种间相对竞争能力方面,表现出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小麦相对于玉米先微升、后快速下降,并逐渐近于消失的趋势。间作群体的特殊性造成了两作物条带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土壤水分差异,进而导致灌溉水入渗速度及入渗总量的不同,而水分胁迫增大了这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灌溉水的最佳去处,从而提高了间作群体的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揭示了间作群体的节水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50.
从2003年开始用西葫芦,早豆角,芹菜等作物,在葡萄棚内进行间作,其经济效益均无增加现象。为此,在2005年开始又间栽草莓,间作春白菜试验,效益增加显著,667秆收入超过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