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2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488篇
基础科学   71篇
  1047篇
综合类   3223篇
农作物   479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374篇
园艺   404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91.
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丹参的干物质和丹酚酸B积累与植株氮、磷、积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丹参干物质积累总量随氮、磷、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趋势,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丹参的叶、茎的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根部干物质积累呈上升趋势。在整个生育期内,丹酚酸B的积累趋势与丹参干物质积累趋势相似。不同时期,丹参对氮、磷、的吸收量不同。在移栽后30 d内对氮、磷、的吸收较少,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68%, 2.23%, 2.20%; 移栽后60~120 d 吸收量迅速增加, 氮、磷、的吸收量占全部吸收量的58.57%, 39.92%, 50.18%; 移栽120 d后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植株对氮的吸收量最多,次之,磷最少,整个生育期内对氮、磷、的吸收比例为1∶0.12∶0.46。  相似文献   
992.
为进一步了解小麦苗期、钠吸收的相关性和遗传特征,本试验在温室环境下,以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对不同K+、Na+浓度处理条件下小麦苗期生长及、钠的积累、分配及利用等相关的20个性状进行了鉴定,探讨了K+和Na+的关系及其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对所有相关性状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结果表明,缺条件下,供应钠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体内的Na/K比,但对小麦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钠替代的能力较差。而正常条件下,供钠可显著促进、钠的吸收,提高了Na/K比,但地上部的生物量反而显著下降,表明大量的和钠的累积对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的形成不利。小麦苗期对、钠离子的吸收与累积呈显著正相关。本试验在小麦全部的21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与生物量及、钠相关性状有关的QTLs 141个。其中的103个QTLs 组成了14个重要的QTL簇,有11个QTL簇同时定位了、钠相关性状位点。另外,试验还发现了8个在多个养分环境条件下均可检测到的QTL位点高频表达的QTL位点(RHF-QTLs),其中4个是新发现的位点。这些重要的QTL位点为K+、Na+关系及其遗传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播期和移栽密度对两个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粳稻品种"徐稻3号"和"辽优1052"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不同移栽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试验设在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土壤类型为腰黑黄土,前茬小麦.土壤有机质含量1.26%,全氮0. 125%,速效氮、磷、含量分别为149.6、19.5、95.1mg/kg.  相似文献   
994.
与氮、磷等大量必需营养元素不同,它是水稻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具有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活化酶类、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增强阳离子渗透性等生理作用。阐述了水稻中的来源及水稻施的效应和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灰树菇仿野生无公害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唐河地区在小麦施肥应用的过程中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只施土肥,产量150kg/667m2;二是单一施氮肥,产量250kg/667m2;三是氮、磷、配合,单产350kg/667m2;四是科学配方施肥,产量450kg/667m2。近几年,虽然通过培育良种、改善生产条件,但是产量≤600kg/667m2。为了创造更高的产量,采用施用硅基复混肥,结果使小麦产量平均达到606kg/667m2,个别地块达794kg/667m2。  相似文献   
996.
密度及施钾量对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贵州省余庆县600 m海拔水稻与马铃薯轮作区进行了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最佳播种密度、施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施量、密度×施量有显著差异。密度为5 000窝/667m2需配施15 kg/667m2、4 500窝/667m2需配施10 kg/667m25、000窝/667m2需配施15 kg/667m2的水平才能达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997.
氮磷钾配合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江苏省丹阳市应用"3416"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肥料配合施用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水稻的氮、磷、肥料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水稻最佳氮、磷、施肥量分别为:N 15.6 kg/667m2、P2O5 5.2 kg/667m2、K2O 6.8 kg/667m2,最佳经济产量为622.5 kg/667m2.对水稻增产效果的影响表现为氮>>磷;过量施用氮、磷、肥造成水稻对氮、磷、奢侈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998.
施钾时期和施钾量对不同淀粉含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高淀粉品种先行5号和低淀粉品种豫玉22为试材,研究了肥的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对不同淀粉含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时期和施量对高淀粉玉米品种先行5号和低淀粉玉米品种豫玉22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至收获期,先行5号和豫玉22分别以大喇叭口期追施450 kg/hm2和基施225 kg/hm2肥处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施不利于高淀粉玉米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但基施450 kg/hm2对增加其直链淀粉含量有一定作用;大喇叭口期追施对低淀粉玉米淀粉品质的改良效果好于基施。施能提高两品种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且对先行5号来说,基施的效果优于大口期追施,而豫玉22则相反;施可以提高先行5号的醇溶蛋白含量,降低豫玉22的醇溶蛋白含量;不同时期施对高、低淀粉玉米籽粒谷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小,两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吸钾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7年以播种当年、生长第2、3、4、6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的吸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苜蓿素(K)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K含量总体随着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尤以第1茬最为明显;各生长年限苜蓿第4茬K含量明显低于前3茬;根系K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升高,根系K积累量逐年增加;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地各土层土壤速效K和全K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降幅逐渐减小;在0~0cm土层内,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地土壤速效K和全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30cm土层K含量相对较低;苜蓿追施K肥应充分考虑第4茬苜蓿对K的需求和20~30cm土层K含量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氮、钾不同营养水平对春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不同营养水平对春玉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氮代谢指标(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谷氨酸脱氢酶)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从苗期开始逐渐增加,达到高峰后又呈下降趋势,成熟期最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高峰,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大喇叭口时期达到最高。各生育时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随氮、营养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适宜氮、肥用量可以增加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过量施用氮、肥反而会使其含量或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